“陛下此法固然匠心獨運,將衙役納入朝廷正式管理體系之中,設想不可謂不精妙。”
“然而,此舉牽涉范圍甚廣,臣憂心若驟然施行,恐會導致冗官冗員的弊端加劇,朝廷的財政負擔難免捉襟見肘,難以承受。”
詹徽沉默片刻后,率先開口進言。
夏原吉亦隨之拱手行禮,道:“長久以來,地方官府的開支往往缺乏章法,隨意揮霍,毫無節制可言。”
“若能令各級官府在大明銀行設立國庫,將收支分別劃為兩條線,此法確實頗為高明,值得稱道。”
“然而,若將衙役全數納入朝廷正式體系,所需開支勢必激增,非同小可。”
“臣以為,若真要推行此策,需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根基未穩,反生亂象。”
身為掌管大明銀行的要員,夏原吉對每一兩銀子的流向都格外在意。
朱允熥目光微沉:“諸位所慮不無道理。然須知曉,從前地方官府的衙役,表面上朝廷未曾撥付薪俸,可實際上,他們仗著手中的權勢,從百姓身上巧取豪奪,聚斂的財物何止少數?這些行徑,早已悖逆公義。”
“如今,朕欲將這一切納入正軌,不過是還其本來面目罷了。改制,勢在必行,絕無退讓之理。”
隨即,他看向夏原吉,語調稍緩,帶著幾分認可:“不過,你所言也并非全無道理。國庫有多少銀子,便辦多少實事,朕從不奢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
“此事的要義在于穩中求進,逐步完善,直至天下所有衙役,皆歸朝廷正統管轄為止。”
朱允熥心中對此早有籌謀,深知將衙役納入正規體系絕非一日之功
他從未想過僅憑一道旨意,便讓所有衙役搖身一變成為朝廷的“官員”,那樣草率的舉動,非但無益,反而徒增混亂。
真正的用意在于借“轉正”之名,逐步規范衙役的行為,約束其肆意妄為的作風。
只要朝廷釋放風聲,宣稱衙役將與官員同列,納入正式體系,那些趨利之人便會為了這份“鐵飯碗”而收斂行跡,自覺遵紀守法,不敢再如從前那般肆無忌憚地盤剝百姓,甚至魚肉鄉里。
與此同時,這場變革也為朝廷爭取了寶貴的緩沖時間。
地方官府可借機對現有衙役逐一甄別,細加考察,將那些品行卑劣、為非作歹的“害群之馬”從隊伍中剔除出去,確保這支隊伍日后能真正為民效力,而非成為百姓頭頂新的枷鎖。
“臣贊同!”楊榮率先開口,聲音恭謹而堅定。
“臣無異議!”姚廣孝緊隨其后,語氣沉穩如鐘。
詹徽略一沉吟,隨即拱手道:“既然陛下有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臣亦無異議。”
王佐見眾臣皆已應聲,目光微動,似有片刻猶豫,但最終還是低頭恭聲道:“臣附議。”
他的語氣雖略顯遲疑,卻也不敢在此時拂逆陛下和眾人之意。
朱允熥聞言,淡淡一笑:“既然諸卿皆無異議,此事便就此定下。”
旋即,目光落在夏原吉身上,語調稍沉,帶著幾分鄭重:“夏卿,大明銀行乃此項改革之重中之重。設立國庫,推行收支分設,皆需仰仗大明銀行的統籌調度,斷不可有絲毫差池。務必將此事辦得妥帖周全。”
夏原吉連忙俯身一禮:“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其實,相較于那需徐徐圖之的衙役制度改革,設立國庫、將財政收支一分為二,才是此次新政真正的核心所在。
只要牢牢卡住地方的錢袋子,斷了衙役們從百姓身上肆意搜刮的財路,他們的行為自然會受到約束,管理起來也便水到渠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對于這收支分設的提議,在場諸位政務大臣竟無一人提出異議。
究其原因,大明朝廷的中樞機構,早已施行收入與支出分列的制度。
各部所需用度,皆由戶部統一撥付,權勢再大的吏部,也絕無可能如地方衙役般,公然向民間伸手勒索。
唯有地方官府,財政收支混為一談,亂象叢生。
身為朝廷中樞的肱骨之臣,這些政務大臣自然樂見地方官府受到更嚴密的管束,削弱其恣意妄為的空間。
因此,這條新政甫一提出,便無人出言反對。
不過,朱允熥心知肚明,這看似順暢的決策,真要推行至地方,必然會遭遇重重阻力。
那些盤踞一方的官吏,早已習慣了財政混亂帶來的便利,驟然掐斷他們的命脈,怎會甘心束手就擒?
不過,這些都是后事了。
只要一層層壓下去,總會有厘清的時候。
隨后,他聲吸了一口氣:“朕欲推行的第四項新政,便是徹底廢除現行軍、民、匠、商、灶、僧、道、樂等戶籍之分,盡除賤籍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