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往后,凡我大明子民,皆為朕之赤子,普天之下,再無賤民之說!”
明朝的戶籍制度,堪稱嚴苛至極。
不同戶籍之人,絕無跨界從事他類職業之理,且這一規矩世代相傳,牢不可破。
例如,軍戶之子,命中注定只能承襲父輩戎裝,奔赴沙場;匠戶之后,亦只能手握工具,終生與刀斧鋸鑿為伴。
同理,樂戶、陰陽戶、醫戶,皆如鐵律般被框定在各自的命運軌跡中,難以逾越半步。
此制,一方面承自元朝遺風。
元人治下,將天下子民分作三六九等,等級森嚴,涇渭分明。
另一方面,明朝對此加以強化,實則出自朱元璋的深遠考量。
在老朱心中,大明江山若要千秋萬代,根基永固,唯有讓社會秩序如磐石般巋然不動。
農民之子,世代耕田鋤地;商賈之后,永遠奔波于市肆之間……各安其位,各守其責,天下之人皆如棋盤上的棋子,循規蹈矩,紋絲不亂。
如此,社稷方能安穩,皇權自可長存。
或許,底層之人會憤然質問:“憑何不變?憑何我等永居底層不得翻身?”
此言出自肺腑,飽含不甘,振聾發聵。
然而,這不過是底層百姓的血淚呼聲罷了。
若站在上層統治者的立場,答案卻截然相反。
他們巴不得人人位置永恒固定,絕無一絲動搖。
若農奴翻身把歌唱,底層一朝崛起,凌駕于上,那便是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劫數降臨。
唯有萬事不變,方能確保上層權貴的利益固若金湯。
然而,在朱允熥眼中,這不過是統治者的一廂情愿,徒具美好幻想,卻與現實背道而馳。
他心思縝密,對此早有洞見。
原因何在?
說來簡單,那便人之天賦,生而不同。
人生來便有高矮胖瘦,有美丑聰愚。
誠然,官宦子弟與富家后裔,憑借優渥的家境,自幼便享有精良的教育資源,耳濡目染,熏陶培養,其能力往往凌駕于尋常百姓之上。
可這“凌駕”,也不過是相較于普通的底層之人罷了。
底層人數之眾,浩如煙海,其中總有少數天資卓越者脫穎而出。
這些“異類”,即便未曾受過名師指點,亦無錦衣玉食相伴,僅憑與生俱來的稟賦,待到成年,便足以展露鋒芒,輕松碾壓富二代與官二代中的凡庸之輩。
那么,富家與官宦之后,可有天賦異稟之人?
自然不乏其人。
然而,天才的誕生,與后天資源并無絕對關聯,而更多取決于人口基數的龐大與否。
人類的才智,終究會趨于某種均衡。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之子會打洞”,此乃后天境遇造就的表象差異,多見于常人之間,卻非先天稟賦的真正體現。
這世上既有天賦平庸卻坐享其成的權貴子弟,也有身處泥濘卻光芒萬丈的草莽英才。
戶籍之制或可鎖住肉身,卻永遠困不住人心與天命。
人類,歸根結底乃同一族類,而非涇渭分明的不同種屬。
這便注定了一樁事實:即便富家子弟與官宦后裔之中,亦不乏天資卓越之人,但其數量之稀少,與底層那浩如煙海的人群中涌現的奇才相比,實乃小巫見大巫。
若僅是將普通底層之人死死摁住,不予翻身之望,倒也無甚大礙。
畢竟,尋常百姓大多平庸,縱使心有不甘,憑其資質與際遇,亦難掙脫命途的桎梏。
然而,若連底層之中那些天賦異稟的俊杰也無出路可尋,麻煩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