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異于自掘墳墓,埋下禍根。
同樣身為凡人,富二代與官二代中的碌碌之輩,因自幼浸潤于優渥的教育與資源,其能力遠超底層的普通人,甚至可稱得上高出十倍、百倍,都毫不夸張。
然而,當他們面對底層中那些天生穎悟、才華橫溢的“異類”時,卻如塵埃般不堪一擊,黯然失色。
若不許黃巢叩開長安科考之門,他便會揮戈而起,率眾殺入長安!
戶籍之制,能困得住的,不過是蕓蕓眾生中資質平平之輩。
可笑的是,這群人即便無此制度束縛,亦難有翻云覆雨之力,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威脅統治的安穩。
而那些真正能翻江倒海的天才,卻絕非區區戶籍身份所能鎖住!
由此看來,這將人分作三六九等的戶籍制度,實則形同雞肋,虛有其表。
表面上似在維系統治的穩固,實則除了激化矛盾、埋下隱患之外,別無他用。
況且,大明若欲邁向工業化,需仰賴大量自由流動的勞力,僵化的戶籍壁壘早已成為掣肘前行的枷鎖。
廢除此制,勢在必行。
事實上,朱允熥此前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已悄然動搖了戶籍的根基。
例如,經商禁令松綁后,商籍早已名存實亡,徒留空殼。
又如新軍崛起,擇優募兵取代世襲舊制,衛所軍戶隨之土崩瓦解,軍籍之名幾成過眼云煙。
這些變革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早已為今日的徹底革新鋪平道路。
然而,要將戶籍限制連根拔起,徹底打破舊有藩籬,其影響之深遠,仍令人心生凜然。
朱允熥話音剛落,姚廣孝便率先起身,聲音洪亮而堅定:“陛下宅心仁厚,此舉澤被蒼生,利在萬民,臣衷心贊同!”
他目光炯炯,隱隱透出一股悲憫天下的高僧情懷。
“臣附議!”楊榮緊隨其后,語氣鏗鏘。
新學之風吹遍朝野,其核心“天下大公”之理念深入人心。
既言大公,怎容“賤民”之別存于世?
朱允熥此舉,雖震撼卻不突兀,恰與新學所講一脈相承,眾人早已心領神會。
唯有王佐神色微變,眉頭緊鎖,他拱手道:“陛下仁心可鑒,憐憫天下黎庶,然自古以來,尊卑貴賤之分乃綱常所在。”
“若貿然盡廢此制,臣恐人心失據,秩序崩亂,天下或將陷入無序之淵。”
“懇請陛下三思而后行。”
“臣以為,王大人此言謬矣。”王佐剛一說完,楊士奇立即出言反對:“臣竊以為,人之品德高下,實與其出身貴賤無甚干系。”
“古語有云:“英雄不問出處。”若以門第論人,則失之偏頗矣。”
“試觀古今,多少寒門子弟,出身微末,卻胸懷大志,德行卓然,乃至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反之,亦有世家豪族,錦衣玉食,然品行卑劣,貽笑后人。”
“此足證,品質乃心性使然,非出身所能定也。”
“先皇出身布衣,卻能得天下。”
“若朝廷一味以出身定尊卑貴賤,則寒門俊杰無路可登,徒生怨望,長此以往,恐動搖國本。”
“反之,若不拘門第,使草莽英雄得展才華,則人心歸附,忠義之士輩出,社稷安穩可期。”
“是以,欲固我大明江山,當重才德而輕出身,方為長治久安之道。”
“今陛下廢戶籍之分,正是為了給天下出身卑賤者一條活路。”
“大家能隨意轉換職業,則縱有變故,亦不致無路可走,只能鋌而走險。”
“此舉上利國家,下利百姓,更能使江山社稷穩如泰山,有何不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