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賤籍這件事,朱允熥雖然沒有明言,但也曾多次暗示。
楊士奇自是聞弦知意,心中早就有數,也做了準備。
故而,此際反駁起來,言辭便十分鋒利。
王佐也不甘示弱,當即出言道:“楊大人所言,臣不敢贊同。”
“臣竊以為廢除戶籍之分、賤籍之制,實乃不可行之議。”
“戶籍貴賤,乃我朝立國之本,維系綱常之要也。”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各安其位,賤籍之人,或因罪,或因業,世代承襲,皆天理人倫之定分。”
“若驟然廢之,則貴賤無別,上下失序,民心必亂。”
“試想,賤民若與良人等同,何以服眾?”
“彼輩久處卑微,或心懷怨懟,一旦解其禁錮,恐生非分之想,擾亂田畝,侵奪士人之利,甚至聚眾為禍,動搖邦基。”
“朝廷設籍,非為苛待,乃為教化,使人知尊卑、守本分,方保社稷安寧。”
“若不存戶籍之別,則法度廢弛,國將不國。”
“臣懇陛下三思,賤籍不可輕廢,斯乃長治久安之根本也。”
……
兩人針鋒相對,唇槍舌劍,言辭如刀,各不相讓。
爭辯之聲此起彼伏,激烈異常。
未過多久,其他人也紛紛卷入這場紛爭,殿內頓時喧囂一片,爭吵聲如沸水翻騰,難以收拾。
然而,朱允熥端坐上方,目光沉靜如水,早已從中聽出端倪。
此事與其他政務迥然不同,任憑如何爭執,怕也難有定論。
究其根源,這并非簡單的對錯之辯,而是更深層次的利益交鋒,觸及每個人的根本立場。
譬如后世的高考,各省的家長心知肚明,那些從現行體制中獲益的地區,絕不愿自家子弟與競爭最為慘烈的省份共用一張試卷,或按同等比例錄取。
利己之心,人皆有之。
眼下大明亦然。百姓口口聲聲高呼支持新學,擁護“天下大公”。
可細究其心,所謂的“公平”,不過是期盼自己能與高高在上的階層平起平坐,而非真心愿與那些卑微如塵的賤民共享權利。
一旦觸及自身既得之利,他們便會群起反對,振振有詞,絕不退讓。
無論搬出多少大義凜然的道理,他們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將所有一切道理駁倒。
因為道理,只對愿意聽的人有效。
對執意不聽者來說,他們有千萬種法子將水攪渾,讓真相蒙塵。
什么道理?
他們壓根就不想講,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
面對此情此景,朱允熥心知肚明,單憑口舌之爭,難解僵局。
唯有雷霆手段,方能一錘定音。
思及此處,他猛然起身,斷然喝道:“爾等無需再爭!此事朕心意已決,即日起頒旨,廢除賤籍之制,天下子民,皆為良民!”
他頓了頓,語氣稍緩,卻仍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朝廷各部門選用人才,仍可查其上三代有無罪行。”
“凡罪犯之后,三代之內,原則上不得入仕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