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環境治理的腳步絕不僅僅止于金陵一地,而是要如春風般席卷全國。
隨著一條條水泥道路鋪展開來,交通運輸的條件得到了顯著提升,昔日崎嶇難行的泥濘小道已然被平坦大道所取代。
與此同時,各地煤礦的開采如火如荼,滾滾黑金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大江南北,為民生與工業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朱允熥心中早已決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蜂窩煤的使用。
這項技術源于前世的成熟經驗,制作工藝簡便,推廣起來更是事半功倍。
只要讓蜂窩煤走進千家萬戶,老百姓燒飯取暖的日常需求便能得到切實滿足。
砍伐樹木當“柴”燒,就沒有那么緊迫了,至少能大大緩解。
建筑所需要的木材,則隨著鋼筋水泥的廣泛運用而大幅減少。
不僅如此,朱允熥還打算降旨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植樹造林運動。
誠然,若任由自然演化,樹木也能在無人的荒野中悄然生長,逐漸變得郁郁蔥蔥。
然而,這種自然的恩賜太過緩慢,遠不及人工種植那般迅捷高效。
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能在短時間內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讓山川煥發出勃勃生機。
至于那些因千年耕作而日漸貧瘠的田地,土壤肥力流失的難題卻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
只有使用化肥才是治本之策。
如今,大明的科學技術正穩步邁進,雖說距離后世那高效的工業化肥尚有一段漫漫征途,但朱允熥并未因此氣餒。
一則,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二來嘛,他隱約記得,在太平洋的某些偏遠海島上,堆積著厚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鳥糞。
這是數百萬年的積攢,儲量驚人,足有數千萬噸。
這些天然的寶藏,若能尋得并運回大明,未嘗不是一條改善土壤肥力的可行之路。
歷史上,不就有所謂的“鳥糞時代”嗎?
甚至還曾因爭奪鳥糞資源而引發過激烈的“鳥糞戰爭”。
歐洲人能從太平洋彼岸將鳥糞運回歐洲,大明當然也可以。
更不要說,大明距離那些鳥糞島,比歐洲的航運距離還要近一些。
既然如此,在工業化肥問世之前,利用鳥糞這一最佳的天然肥料來滋養這片土地,絕非異想天開。
這或許是送給大明的一份厚禮,讓那些飽經風霜的田野重新煥發豐饒的生機。
不過,這樣的構想,眼下還無需急著向那些政務大臣們和盤托出。
朱允熥推行環境保護政策,加大煤炭開采與運輸力度,并推廣蜂窩煤的使用,這一系列舉措在幾位政務大臣看來并無爭議。
相比于其他政務,這不過是樁尋常之事。
即便它對百姓生活的改善意義深遠,但在朝堂局勢的棋盤上,卻顯得無足輕重。
大臣們并非懵懂無知。
他們深知環境日漸惡化,森林被大量破壞,也明白植樹造林的必要性,只是長久以來,苦于無計可施。
人地矛盾,如同一道橫亙華夏數千年的死結,早已深深刻入這片土地的命運,引發了無數個王朝興衰的輪回。
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對此洞若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