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官員嚴陣以待,衛兵動輒數萬,若再加上地方官府層層加碼的布置,那場面可謂鋪張奢靡到了極點,極其勞民傷財。
若不想如此大動干戈,便只剩一條路——微服私訪。
那確實輕便不少,皇帝褪去龍袍,換上布衣,帶著三五隨從,便能悄無聲息地融入市井。
然而,微服雖便于體察民情,卻不便處理政務,終究治標不治本。
某種意義上,皇帝出宮的排場被刻意渲染得如此隆重,正是官員們精心設計的“陽謀”。
這背后藏著兩個心思。
其一,是官員們自身的臉面與虛榮。
官員出京赴任時,總要擺出浩浩蕩蕩的儀仗,風風光光地離開。
若是衣錦還鄉,那就更要大張旗鼓,唯恐鄉鄰不知。
誰不想在家鄉父老面前揚眉吐氣一番呢?
這排場,既是給自己長臉,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既然自己如此,皇帝的出行自然更得高人一等。
否則,若官員的儀仗竟比皇帝還氣派,豈不是僭越犯上,大逆不道?
其二,便是官員們不愿皇帝輕易出宮。
在他們看來,皇帝就該穩坐深宮,安心做個高高在上的象征,最好永遠別踏出宮門半步。
儒家經典里常提到的“圣王垂拱而治”,便是他們的托詞。
這話聽著高雅,可意思卻再明白不過。
皇帝啊,您不必費心勞神去操持國事,只需端坐龍椅,把政務交給我們這些臣子就夠了。
治國方略,自有我們這些飽讀圣賢書的臣子來定奪。
您呢,只要慧眼識人,選好臣子,然后信任我們,放手讓我們去干,天下自然太平,您何必親自奔波呢?
這話說得冠冕堂皇,實則卻是千年以來無數儒生心中的理想圖景。
皇帝高居廟堂之上,做個無為的吉祥物,而他們這些讀書人,憑著滿腹經綸,被天子選中,施展抱負,治理天下。
說白了,就是奪皇帝的權!
于是乎,皇帝出行的禮儀被他們設計得繁瑣無比,排場鋪張得令人咋舌。
一趟出行,耗時耗力,耗財無數,皇帝自己也被各種禮儀規矩約束得極不自在,不堪其擾,漸漸便懶得出宮。
官員們的目的,也就悄然達成了。
朱允熥對這套把戲洞若觀火。
他可不愿被這些陳規陋矩束縛手腳。
新政推行之際,他借著革除朝廷積弊的名義,順勢將這套繁復的出行禮制徹底改了。
朱允熥下旨,凡官員出行,儀仗一律從簡。
昔日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耀武揚威的旗牌,皆被盡數裁撤。
取而代之的,是低調而務實的出行方式,既不擾民,也不耗費無謂的民脂民膏。
當然,他也并非一味簡化。
該有的護衛措施不僅未減,反而更加嚴密周全。
畢竟,官員的人身安全,還是要保證的。
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則。
日常出行,他摒棄了繁復的儀仗。
不再有那些雜亂無章的禮儀規制束縛身心,只要安保措施滴水不漏,出行便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為此,朱允熥特意組建了一個專司護駕的機構,名為“天樞司”。
其成員皆是從錦衣衛、刑部護衛司以及新軍親衛旅中精挑細選的精銳,個個身手不凡,忠誠可靠。
曾經遭遇暗殺的經歷,讓朱允熥對自身安危格外警惕。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