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蒸汽機成功問世那一刻起,后續的發展便如同一場波瀾壯闊的多線交響。
匠人們傾注心血,深入挖掘蒸汽機的潛能,探索它能滲透進哪些領域。
如今,它已被廣泛用于地下礦井的排水,為農田引水灌溉。
在驅動紡紗機與織布機上面,也展現出了十分驚艷的效率。
然而,大明的棉花產量終究有限,現有的人力紡織與織布已足以應付現有需求,蒸汽機縱有高超的技藝,卻苦于無充足原料施展拳腳。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蒸汽機空有雄心,卻受制于棉花的匱乏,難以大放異彩。
不過,這也沒有太大的關系,早在先前,老朱便下令大力推廣棉花種植。
到了朱允熥掌權,他更是將此事推向新的高度。
如今,大明的棉花田連年豐收,產量如春潮般節節高漲,一季勝過一季。
然而,農作物的增產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時光的沉淀與積累。
與蒸汽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相比,棉花產量的提升顯得步履蹣跚,慢得令人心焦。
面對這一現狀,朱允熥雖心有不甘,卻也別無他法,只能耐下性子,靜待花開結果的那一天。
蒸汽機的妙用并未止步于此。
在造紙與印刷領域,它同樣嶄露頭角,帶來了令人矚目的革新。
如今風靡大明的《大明日報》,便是蒸汽機印刷的杰作。
別小覷這薄薄一張報紙。
作為大明發行量最大的報刊,它每日需印刷數百萬份。
若依靠人力壓印,一名熟練工匠拼盡全力,一天也不過能印出數千份,這已是極致速度。
可即便如此,要完成數百萬份的龐大任務,仍需上千名工人日夜奮戰。
再加上校對、監督、管理,以及輪班休息的安排,實際所需人力已逼近兩千之數。
而蒸汽機的出現,徹底改寫了這一局面。
它不僅速度遠超人力,質量也更為穩定均勻。
如今,印刷同等數量的報紙,所需工人竟不足百人。
他們只需負責檢查成品品質、投放原料,并在機器偶現故障時及時排查與修復即可。
這,便是蒸汽機令人嘆為觀止的力量。
造紙術亦被廣泛運用,使得紙張的制造成本進一步走低,為大明知識傳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當然,蒸汽機的真正壯舉,還是體現在船只與機車之上。
若不計算早年朱高熾摸索蒸汽船的那段蹉跎歲月,僅從實用蒸汽機誕生之日起算,蒸汽機船與蒸汽機車的研發幾乎是齊頭并進。
在朱允熥的記憶中,這兩者的技術脈絡基本相通。
歷史上,它們的誕生雖有先后之分,但時間相距也不是十分遙遠。
再者,在自然發展下,或許并非技術壁壘阻礙了蒸汽機車的出現,而是人們缺乏洞見,未曾明晰未來的方向。
而朱允熥不同,他心中早已繪就藍圖。
因此,在全力打造全部由鋼鐵鑄就的蒸汽船的同時,也開始打造陸上的鋼鐵巨獸,蒸汽機車!
然而,二者的進展并非齊驅并駕。
相較于水面航行的蒸汽船,陸上的機車研發更為棘手,其零部件之繁復令人望而生畏。
經過無數晝夜的鉆研,直到最近,第一臺可供試驗運行的蒸汽機車才終于面世。
站在這頭鋼鐵巨獸前,朱允熥心潮澎湃,感慨難抑。
若說蒸汽船是大明揚帆遠航、征服四海的利器,那這蒸汽機車,便是貫通疆域、繁榮內陸的無雙至寶。
畢竟,大明并非彈丸島國,而是幅員遼闊的大陸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