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聽楊榮提起,他才猛然憶起此事,心頭不由得泛起一絲激動。
楊榮微微一怔,似未料到陛下如此重視,忙答道:“陛下,臣閑暇時曾翻閱過幾卷《醫學》刊物。”
“據里面所述,醫學院以藥液注入猴子體內,確有奇效,有些猴子的病癥得以痊愈,堪稱神跡。”
“然而,亦有不少猴子因此喪命,未能挺過實驗。”
“至于成敗之因,醫學院的醫師仍在苦苦探究,尚未得出定論。”
楊榮說到此處,語氣中帶著幾分唏噓。
朱允熥微微頷首,目光沉靜中透著一絲深思。
這樣的進展也在情理之中。
縱觀歷史,人類探索針管注射療疾之術,耗費數百年光陰,歷經坎坷,方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臻于成熟。
過往的歲月里,有大量時光因盲目摸索而虛擲。
如今,有他指點迷津,醫學院得以少走彎路,集舉國之力興建的學術殿堂,更將大大加速這一進程。
然而,即便如此,短時間內欲臻至完善,仍是癡人說夢。
更何況,連適配注射的藥物尚未問世,除卻湯藥,怕也只有干凈的鹽水可堪一用。
細細想來,當下醫學的突飛猛進,歸根結底源于三方面的革新。
其一是人體解剖學的深入鉆研。
以前傳統醫學對此多有忽視,反倒是仵作驗尸時對人體構造了然于胸,技藝精湛。
奈何仵作與醫者之間,隔著難以逾越的行業壁壘,彼此難通有無。
直至“科學”理念融入醫學,方打破窠臼。
新一代醫師,開始系統性研習解剖,洞悉人體奧秘,宛如撥云見日。
其二,在于醫學科目的細分。
實際上,傳統醫學早已有分科之端倪,諸如專治跌打損傷、專治婦科疾患、專治頭痛頑疾的江湖郎中,他們皆是各有所長。
然而,整體上來說,醫學分科仍顯零散無序,缺乏章法。
而“科學”的精髓,就是分科而學。
科學講究條分縷析,講究術業有專攻。
故而,新醫學的分科遠比舊時精細,脈絡清晰,宛若江河分流,各自奔涌。
也因為專而細,又促進了醫學的進步。
其三是藥物辨析與新藥研發的日新月異。
舊藥的效用被重新審視,新藥的創制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為醫學開辟嶄新天地。
朱允熥心底暗忖,即便眼下僅能以鹽水注射人體,亦足以令人振奮。
若此法可行,太祖皇帝“死而復生”的奇跡,便能披上“科學”與“合理”的外衣,令人信服,不至于引發朝野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