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歷史上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僅約百分之七的生還率,鄭和的船隊由于有朱允熥的周密布置,早早做好了各種準備,僅損失不到百分之六的成員,便完成了大明首次環球航行的壯舉。
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不是簡單的穿越航行,他們還進行了詳盡的地理勘探,帶回了無數珍貴的物資與特產,并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
鄭和的回歸,也意味著整個藍星的地圖,在大明人眼中正式展開。
從此之后,大明的出海,不再局限于東洋,南洋,而是面向整個藍星。
……
內宮,皇城深處。
鄭和遠航歸來的消息,如一陣清風,悄然被錦衣衛的密探送至朱元璋耳中。
“鄭和率艦隊繞大地一圈,竟安然歸來!”
“想不到,這天地之間,果真如球體般渾圓。”
“想當年,咱初聞此說時,心中總有些將信將疑,難以全然信服!”
朱元璋躺在庭院中的紫藤椅上,微微搖晃,發出細微的吱吱聲。
他剛聽完吉垣念的國情奏報,不免有些驚嘆與感慨。
地圓之說,自古便有。
然而,在這大明初立的年代,唯有精研天文地理的學者,才會潛心探究此等奧秘,并堅定地認定大地乃是一個球體。
市井百姓對此卻興致寥寥。
他們的觀念,仍深受古老神話“天圓地方”的浸染,鮮有人會費心去揣摩天地之形。
即便偶有耳聞“地圓說”者,也不過一笑置之,既不激烈駁斥,也不熱切追問。
對尋常百姓而言,生活瑣碎而務實,求神拜佛也不過是為了祈求庇護,盼望升官發財、福壽安康。
若非關乎柴米油鹽、切身福祉之事,他們大多漠然以對,懶得深究。
“地圓”與“地平”之爭便是如此。
盡管學者們早已提出“地圓說”,并以種種觀測佐證,可在民間,這類話題往往如風過耳,激不起半點漣漪。
對他們來說,管它是圓是平,只要日子過得安穩,溫飽無憂,便是最大的道理。
老朱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位從布衣起家的帝王,骨子里是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
早年聽聞“地圓說”時,他不過略作思量,覺得新奇卻無實用,便拋諸腦后,不再費神。
畢竟,治國安邦、整頓吏治、平定四方,樁樁件件,皆是燃眉之急,遠比揣測天地的形狀來得緊要。
研究那些虛無縹緲的玩意兒,能讓百姓吃飽飯?
能讓江山穩固?
既然都不能,那費心管那些事干嘛。
如今,鄭和的歸來,卻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他心中的波瀾。
這位航海家帶來了許多海外的奇聞異事,正源源不斷的傳回京師。
得知鄭和的船隊,竟繞著這浩瀚的藍星整整一周,平安返航,朱元璋的心中不由升起一股復雜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