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此稱號并非禮法正統,不過是北齊一時權宜之舉,后世史書對此亦語焉不詳。
吉垣雖略通文墨,卻對這段掌故懵然無知。
此前,朱元璋對外宣稱“駕崩”,追封廟號“太祖”。
吉垣想當然以為,稱其為“太上皇”順理成章。
然而,若朱允熥果真有意迎祖父出宮,將其健在的消息公之于眾,禮法稱謂斷不可草率,需慎之又慎,絕不能有半點差池。
“太上皇”之稱,本是指皇帝父親,而非“皇爺爺”,用在老朱身上,顯然與禮制不合。
為此,朱允熥命禮部與翰林院徹查典籍,翻閱古今禮書,便打算沿用北齊舊例,擬尊老朱為“無上皇”,以彰顯其無上尊榮,又不悖祖制。
朱元璋微微一怔,旋即擺手,笑道:“什么‘無上皇’?這名號聽著倒稀奇!咱若真要出去,悄無聲息地走一遭便是,何須大張旗鼓,驚動天下?”
他的笑聲爽朗,眼中卻閃過一絲復雜的光芒,既有對重見山河的期待,亦有不愿為孫兒增添負擔的隱憂。
這些日子,吉垣沒少在旁巧言勸說,言語間盡是外間新政的盛況與民間的安樂,想說服老皇帝同意出宮。
朱元璋雖久居深宮,心思卻未曾老去。
長年困于宮墻之內,難免也有些靜極思動。
只是,老朱也清楚,自己一旦出宮,勢必掀起朝野波瀾。
因此,他雖然心動,卻始終不愿輕易應允,只怕給孫兒平添麻煩。
而此時,遠在皇宮另一端的朱允熥,已召來醫學院的太醫,并召集大臣,打算當眾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實驗。
今日,朱允熥上朝的場所,移至新落成的奉天殿。
這座恢宏殿宇,是他登基后下令興建的大工程,凝聚了大明建筑技藝的巔峰成就。
殿內可容納三千余人同時參會,氣勢磅礴。
自此,無論官階高低,所有參與大朝會的官員,皆可步入殿內議事,再無需于露天廣場飽受風霜之苦。
此舉徹底消除了惡劣天氣對朝會的干擾,確保國事得以順暢推進。
新殿采用了大量精煉鋼材與堅固混凝土,結構跨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殿內空間開闊,視野一覽無余。
雖無后世所謂的空調之便,但殿內卻首創了暖氣系統。
其原理并不復雜。
先以燃煤加熱水源,通過精心設計的管道循環系統,將熱量均勻輸送至殿內各處,使嚴冬之中,大殿依舊溫潤如春。
而盛夏之際,殿內則切換為涼水循環,輔以蒸汽機驅動的巨型風扇,強勁氣流席卷殿堂,帶來絲絲清涼。
冷風與降溫相輔相成,令人倍感舒爽。
更令人稱奇的是,新殿在設計上巧妙運用了聲學原理,對聲音傳播進行了精妙處理。
當朱允熥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發聲,殿內便會激蕩起悠遠的回音,聲浪層疊,余韻不絕,宛如天皇降旨,威嚴無匹。
而其他人在殿內任何角落發言,皆是平平常常,毫無波瀾。
這一設計,悄然間將皇權的至高無上彰顯得淋漓盡致。
凡此種種,新殿不僅外觀雄偉壯麗,較舊殿更顯帝王氣象,且功能齊備,匠心獨運,令人嘆服。
今日,首次在此舉行朝會,群臣步入殿中,無不被其恢宏氣勢所震撼。
文武百官魚貫而入,眾人目光流連于雕梁畫棟與寬闊殿堂,內心既敬畏又驚嘆,久久不能平靜。
“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三千臣子齊聲朝拜,聲音如洪流奔騰,響徹云霄,震撼人心。
朱允熥端坐于鎏金龍椅之上,玄色袞服上的金龍在殿內明亮的燭光映照下栩栩如生,熠熠生輝。
他俯視殿下群臣,神色從容而威嚴,接受這山呼海嘯般的朝拜。
片刻后,朱允熥輕啟朱唇,聲音清朗卻帶著如神威儀:“眾卿平身。”
此言一出,殿內回音驟起,層層疊疊,仿若天帝之音自九天而降,回蕩不息。
“平身——平身——”
那聲音低沉而悠長,似有無形之力壓迫而下,令人心頭一震。
“謝皇上!”
群臣再度磕拜,而后齊齊起身,衣袍窸窣,動作整齊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