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孫兒,總是出人意料,胸中似藏無盡韜略,奇思妙想令人嘆服。
他能開創“科學”一脈,能發明蒸汽機,發明水泥,造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又極其有用的寶貝,相信他也真能讓甘著和土豆達到那樣的產量。
“熥兒,你既然如此篤定,那咱便拭目以待。”老朱爽朗大笑。
朱允熥轉向一旁的鄭和,笑道:“鄭和,你開辟環球航路,功勛彪炳,更攜回大量的甘薯、土豆、玉米,為大明奠定富庶之基,功莫大焉!”
“朕今日加封你為內宮監太監,授正四品官銜,賜錢千萬,華宅一座。”
“隨行將士與官員,皆依功重賞!”
該怎么封賞鄭和及隨行出海的官員與將士,政務處早已擬定好,并經朱允熥親自審核通過。
此刻,他不過是在眾臣面前再親自宣示,以彰顯朝廷對功臣的尊崇。
以前,封賞功臣少不了要賞賜田畝。
但新政推行后,土地盡歸國有,賞賜亦隨之變革,不再賜田地,而是增加了錢財的份量。
不過,政務處本來擬定的是賜錢五百萬,朱允熥卻直接增至千萬。
這就是給鄭和帶回的甘薯、土豆與玉米的額外獎賞了。
原本,朱允熥只期望鄭和能攜帶回一些種子,至于數量多少,他并未作要求。
在朱允熥看來,只要這些作物能在大明落地生根,假以時日,總能繁育出更多。
然而,他萬萬未曾料到,鄭和竟帶回了甘薯、土豆、玉米各數十萬斤!
這份豐厚的收獲,著實令朱允熥震撼不已。
以新大陸那些土著部落的文明程度,鄭和要收集如此巨量的作物,必定歷經千辛萬苦,耗費無數心力。
這差事辦得何止漂亮,簡直堪稱奇跡!
若僅帶回寥寥不多的種子,要在大明推廣種植,培育出可供普及的作物,怕是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
而如今,數十萬斤的作物直接運抵,等于直接為大明的農業發展省去了十載光陰的摸索與等待。
盡管近年來,大明的農田水利建設已頗具成效,糧倉中的米谷堆積如山,朱允熥卻始終心中還是不安。
糧食,關乎國本,可以富余,卻絕不可匱乏。
過去,豐年尚能安穩,可一旦天災降臨,饑饉之苦便會如影隨形。
這兩年雖然不缺糧,還積蓄了不少,但災荒這種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如今,有了鄭和帶回的甘薯、土豆與玉米,這些高產耐儲的作物,宛如天賜的恩物,從此,大明再無糧荒之虞!
而且,這些作物不僅能讓百姓填飽肚子,讓大明的糧倉更加充盈,還會有多余的糧食可用來飼養雞鴨鵝、牛羊豬,讓百姓的餐桌上增添肉食的食氣。
眼下的大明百姓,普遍肉食攝入極少,遠遠無法滿足身體所需。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除了極少數富貴人家,絕大多數人,甚至包括許多中小地主,都深陷于“隱性饑餓”的困境。
他們看似吃飽了肚子,臉龐卻難掩營養匱乏的憔悴。
說到底,僅僅靠大米、饅頭果腹,與真正攝取充足的營養,根本是天壤之別。
缺乏肉食,缺乏充分的蛋白質,孩子的身體難以健康發育,精氣神也顯得不足。
朱允熥對此十分清楚,卻也深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