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糧食匱乏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大明。
有限的收成只能優先用作百姓的口糧,填飽他們的肚子,維系最基本的生存。
喂養大量牲畜,改善膳食,根本就是難以企及的奢望。
畢竟,要先保證老百姓不餓死了,然后才能談營養是不是充足。
如今,甘薯、土豆與玉米的到來,宛如一道曙光,徹底驅散了朱允熥心頭的憂慮。
這些高產作物不僅能滿足口糧之需,更為大明開啟了畜牧養殖的廣闊前景。
要讓大明百姓都能隨便吃肉,讓每個孩子在身體生長發育時,不再有任何營養不良。
這才對得起他大力推進新政,推動工業革命的努力。
大明的子民豐衣足食,生活無憂,他們對朝廷的忠誠與擁戴便會如磐石般堅不可摧。
而這份繁榮的光景,傳至海外,亦將令海外邦國為之側目。
外邦之人若親眼見證大明百姓的幸福生活,定會心生向往,視大明的文化為圭臬,尊大明的文明為至高。
反之,若大明僅以朝廷的富庶與軍隊的雄壯示人,而百姓依舊困頓不堪,外邦之人便會對大明的統治心生厭惡,甚至嗤之以鼻。
這會讓大明的聲威蒙塵,使得大明進行海外拓展的代價陡增。
唯有讓普羅大眾的生活水平遠超他國的百姓將,天下諸邦才會心悅誠服,甚至以歸順大明,臣服大明為榮,心甘情愿的追捧大明的文化,巴不得自己國家被大明“殖民”!
于內,大明百姓因生活優渥而對朝廷感恩戴德,視“生為大明人”為無上榮耀,國家的治理因民心歸附而事半功倍。
于外,海外諸國因仰慕大明的盛況而競相效仿,主動接納大明的文化與商品。
用文化去敲開國門,可比用火槍火炮要更有用,統治和維護的成本,也低得多。
大明的商賈更容易去海外做生意。
大明生產的貨物會受到那些仰慕大明之人的追捧,暢銷全球。
源源不斷的財富涌入大明,使這片土地變得更加繁榮。
這份繁榮,又將反哺百姓,令他們的自豪感愈發強烈,國人的凝聚力更強。
如此,大明的江山社稷,方能真正穩如泰山,屹立于世界之巔,千秋萬代,永葆輝煌。
反之,單純靠軍事稱霸,靠武力征服,而沒有文化上的“洗腦”,是難以持久的。
甚至可以說,那樣做遲早會因為成本太過于高昂,經濟上的損失大于收益而土崩瓦解。
要建設好大明,工業至關重要,但農業是永恒的基石。
而鄭和帶回的甘薯、土豆和玉米,就是大明未來一段時間農業的奠基之物。
故而,朱允熥也很大方的給予重賞。
“臣鄭和跪謝天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