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酒樓既是朝廷所設,那便是當今圣上推行新政的重要一環。
若老朱執意“砸場”,不僅事關新政顏面,更將他置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無上皇與當今皇帝陛下產生矛盾,他夾在中間,稍有不慎,輕則丟官罷職,重則身家性命不保。
如今老朱化干戈為玉帛,蔣瓛如釋重負,眼中閃過一抹慶幸。
不過,老朱這份隱忍克制,仍令蔣瓛暗自震愕。
他深知無上皇平日性如烈火,雷霆震怒時無人敢攖其鋒,今日卻能在這般挑釁之下按捺怒意,談笑自若,實在出乎意料。
這份城府,絕非常人所能及。
不過,這就是蔣瓛對老朱的認知不足了。
實際上,對老朱而言,能這樣隱忍根本不足為奇。
他雖脾性剛烈,動輒雷霆萬鈞,但骨子里卻深諳能屈能伸之道。
這是成大事者的必備氣度。
市井小民或因面子之爭固執到底,甚至不惜魚死網破,而胸懷大志之人,往往能將榮辱置之度外,忍常人所不能忍。
譬如一人與宿敵勢如水火,積怨深重,然若有利可圖,或需聯手共謀商機,或須購其產業以成大業……
凡此種種,凡夫俗子往往放不下心中的怨念,放不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面子,寧可不做生意不賺錢,也絕不與宿敵言和。
特別是不可能自己主動去“低頭”!
然而,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則完全不一樣。
他們必會暫抑恩怨,對“宿敵”笑臉相迎,攜手共事,甚至向“宿敵”低聲下氣賠禮,以換取更大的回報。
唯有如此,方能于風云變幻中屹立不倒,成就偉業。
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言乃是至理。
成大事者,往往需在逆境中砥礪心性,錘煉意志。
唯有能屈能伸,方能在風云際會中屹立不倒。
譬如與宿敵推杯換盞,談笑自若。
即便心底厭惡至極,亦能強顏歡笑,共飲美酒。
縱然遭遇屈辱,也可灑然一笑,視若云煙。
尋常人絕難有此等胸襟。
只會認為自己受不了這樣的“窩囊氣”。
而這,正是偉人與凡夫的區別。
劉邦未發跡時,能空手赴未來岳丈的壽宴,毫無禮金卻面不改色,談笑風生。
如此厚顏無畏,才能鑄就其大漢開國之君的偉業。
老朱亦然。
他年少時手持破碗,浪跡江湖,飽受世人冷眼與嘲諷,早已將屈辱化為前行的動力。
若連些許譏笑與白眼都無法承受,他又怎能從一介布衣,逆天改命,登上大明太祖的寶座?
區區幾句嘲諷,在老朱眼中,不過是過眼云煙,微不足道。
他在朝堂之上對一些觸怒自己的大臣,時常雷霆震怒,甚至將其誅殺,皆有深意,非因一時的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