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瓛的引領下,朱元璋來到金陵城中的一處取水點。
當他親眼目睹那清澈的水流從管道中汩汩流出,才終于明白了何謂“自來水”。
蔣瓛在一旁恭敬道:“陛下,這自來水乃是通從城外高山上修建的水庫中引來。”
“山泉清冽,雨水純凈,皆匯聚那水庫之中,并派人嚴加看管,以防有臟物污染水源。”
“再通過用水泥與鋼筋鑄就的堅固管道,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城內,供金陵百姓日常所需。”
“水庫地勢極高,管道中的水只需輕輕擰開龍頭,便能順勢流出,故得名‘自來水’。”
蔣瓛細細解釋。
金陵城中的達官顯貴與富庶之家,大多已出資將自來水管道直接引入自家宅院。
清晨,仆人們只需轉動水龍頭,清泉便涌入庭院,省卻了挑水奔波之苦。
然而,對于那些囊中羞澀的平民百姓而言,鋪設私人管道的費用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他們只能聚集在城中各處取水點,用木桶或陶罐接取這來之不易的清泉。
盡管如此,相較于以往鑿井取水或從湖泊中舀水的艱辛,如今的便利已讓他們心生不盡感激。
“陛下曾言,金陵乃大明首善之都,人口稠密,遠非鄉野可比。”
“人一多,生活中的污穢便如影隨形。若無妥善的排污之法,那些污水與糞便便會滲入地下,或流入城中湖泊,禍患無窮。”
金陵地處江南,水鄉澤國,降雨甚多,城內湖泊星羅棋布。
蔣瓛指著不遠處的一片湖面,道:“百姓們常在湖邊浣衣沐浴,甚至直接取湖水烹茶煮飯。污水與生活用水混雜,病魔暗藏其中。”
“只有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才不會來這等地方。”
“可城中百姓,終是尋常人家占了絕大多數。”
“每逢季節更替,瘧疾便如幽靈般肆虐,奪去無數百姓性命。”
“更何況,如今大明商貿繁榮,四方商旅川流不息,人口往來頻繁。”
“若某地突發瘟疫,極可能隨人群擴散,波及全國,動搖國本。”
“陛下高瞻遠矚,深知欲固國本,必先安民。”
“朝廷為此不惜斥巨資,在金陵修筑自來水管道與下水道系統。”
“污水經由地下管道集中排出,遠離生活水源,再施以妥善處理,方保城中清凈。”
“此外,陛下還下令沿街設置垃圾桶,嚴禁百姓隨地棄置穢物,并教導民眾養成潔凈之習,以防疫病。”
“此等舉措,不僅金陵施行,松江府新建的申城,以及蘇州、揚州等地,亦在陸續效仿。”
蔣瓛一邊侃侃而談,一邊引領老朱穿梭于街巷,參觀路旁的垃圾桶和地面上精心設計的排污孔。
在這個時代,百姓日常丟棄的廢棄物少得可憐。
原因并不復雜。
后世那些堆積如山的垃圾,多半源于五花八門的紙盒、塑料包裝和一次性用品。
比如,拆開幾件快遞,便會留下一堆紙板和纏繞的膠帶。
買份零食、飲杯奶茶,又會添上各式各樣的包裝袋、塑料杯或瓶罐。
然而,在這個年代,這些東西尚未問世。
尋常人家視紙張如珍寶,絕不會輕易丟棄,更遑論隨意拋擲廢舊家具。
能稱得上“垃圾”的,無非是些廚余殘渣或少量破損的布料。
因而廢棄物自然少之又少,處理起來也頗為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