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
這座新落成的宏偉殿宇,并會僅僅為舉行盛大朝會而設。
在其后方,還另有乾坤。
這里是皇帝朱允熥日常批閱奏章、處理國事的“御書房”。
書房左右兩側,分別設有軍務處與政務處,宛如帝國的雙翼,拱衛著中樞。
兩處向外,各有一條寬闊大道,一東一西,延展而去。
大道兩旁,鱗次櫛比地布置著朝廷諸多重要的部門,它們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在這個沒有網絡,沒有電話,連汽車都沒有,僅能靠馬匹或者人的兩條腿來傳遞迅息的時代,朝廷機構集中辦公的益處顯而易見。
信息傳遞無需長途跋涉,公文往來效率倍增。
例如,朱允熥頒布一道旨意,政務處迅速擬定文書,移交刑部,依循規制,數小時內即可辦妥。
若遇緊急事務,速度更可翻幾倍,頃刻即達。
反之,刑部若有要事上奏,亦能即刻送達御前。
皇帝若欲召見某位臣子,傳喚一聲,片刻之間,人便可立于階下。
若分散于城中各處,剛是傳遞信息,召見人員,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朱允熥對辦公效率是十分看重的。
朝廷里的很多事情,須臾都耽擱不得。
此刻,御書房外的殿廊里,聚集了一群身著朝服的官員。
他們或低聲交談,或肅立凝神,各自懷揣著待稟之事,恭候皇帝的召見。
所謂“開大會辦小事,開小會辦大事,特別重要的事不開會”。
數千人云集的大朝會,多為禮儀象征,旨在彰顯皇帝的威嚴,順便向百官昭示重大決策,或傳達皇帝的直接旨意。
即便數百人的常朝,亦是如此。
真正商議國事的場合,往往是召集軍務或政務重臣,輔以與會議內容緊密相關的各部主事官員,或地方巡撫、巡按,圍繞要務展開深入探討。
此類會議,通常不過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的“小會”。
而對于最為緊要之事,皇帝則會親自點名,單獨召見臣子,傾聽匯報,詢問詳情,必要時,當場裁決。
這就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不開會。
今日便是如此。
朱允熥端坐于御書房內,案前堆疊著來自各部的奏疏。
同時,逐一召見各部堂官。
時至今日,他已愈發融入皇帝這一至尊身份當中。
也不再滿足于僅憑幾頁簡報便決斷國事。
雖然看簡報能節約大量的時間,讓他有精力掌控全局。
但是,單靠簡報,有時也難以洞悉真相。
許多政務,唯有深入探究,方能明辨是非,不被浮光掠影所惑。
于是,朱允熥會經常隨機抽查簡報中的細節,核對奏章,召見大臣,看簡報是否與實情相符,是否隱藏著未盡之意。
更重要的是,朱允熥很清楚,臣子并非事事皆可直書于奏折。
有些隱秘,或因牽涉權臣私利,或因觸及朝堂暗流,難以付諸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