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求見皇帝,又恐過于張揚,引來非議。
唯有皇帝主動單獨召見,方能打消他們的顧慮,給他們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
這不僅有助于洞察實情,更能讓朱允熥牢牢把握權柄,運籌帷幄。
“陛下,棉花推廣種植一事,此前推行多年,阻力猶存。”
“農戶多不愿改種棉花,地方官吏對此亦心存抵觸,表面遵命,實則敷衍了事。”
“幸而如今,田畝因股市成立,計入公司股份而大量收歸國有,交由朝廷的租憑管理機構管理。”
“朝廷對農事的掌控遠勝從前。”
“欲推廣何種作物,較之以往,確已事半功倍。”
“然臣竊以為,大明用這么多地來種棉花,未必妥當。”
戶部侍郎顧啟章正立于御書房中,向朱允熥稟報情況,并坦誠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國計民生,歸根結底,無非是‘衣食住用行’五個字。
糧食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穿衣的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
然而,對于推廣棉花種植,許多朝廷官員都有不同意見。
早在老朱掌政的時候,大明朝廷便大力倡導棉花種植,頒布法令,凡民田五至十畝者,須種植半畝棉花,十畝以上則加倍。
然而,朝廷的法令歸法令,實際執行是另一回事。
農戶惜地如金,寧愿多種糧食以求溫飽,也不愿冒險改種棉花。
地方官吏亦多半心照不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求轄內平安無饑荒之患,便不愿為棉花種植之事橫生枝節。
畢竟,這才是他們的首要職責。
至于百姓的衣服穿得如何……
在這個時代,衣衫襤褸幾乎是百姓的常態。
除了豪門勛貴,誰家不是穿著補丁摞補丁的粗布衣裳?
甚至就連一些為官清正的縣令,知府,他們的家人,穿的衣服也是一堆補丁。
縣令、知府自己,可能也僅僅是外面見客人的衣服好一些。
吃飯才是比天還大的事。
衣服新一點,舊一點,或者破爛一點,能有什么關系呢?
因此,棉花的種植無需過于強調,優先確保境內糧食充足才是根本。
至于朝廷頒布的棉花種植指令,地方上往往敷衍了事,能蒙混則蒙混。
種植是會種植的,只是遠未達到朝廷期望的規模。
朝廷對此心知肚明,卻也默認這種現狀。
畢竟,標準定得高一些,即便地方執行時大打折扣,實際的棉花產量仍能維持一定水平。
若一開始就將標準定得過低,再經地方一再縮水,怕是連最基本的效果都難以保證。
這個時代,人均耕地頗為寬裕,平均每人約有十畝田地,遠超后世。
而棉花的畝產量雖不及后世先進技術下的水平,每畝也能收獲一百五十至兩百斤左右。
相較于其他作物,棉花耐旱且適應性強,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
若每戶真能從十畝田中劃出半畝或一畝專種棉花,大明百姓的衣物恐怕早已堆積如山,穿都穿不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