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誠眼中,這一切顯得匪夷所思,令人難以置信。
邊疆之地,風沙肆虐,寒苦異常,漢人多半不愿背井離鄉,踏足這片荒涼的漠土。
即便朝廷近年大力倡導開拓新的疆域,鼓勵百姓遠赴周邊邦國,更多人還是選擇乘船漂洋過海,尋求新的生機。
西北的沙漠戈壁,與往昔相比并無太大的改變。
依然是那片黃沙漫天的蒼茫景象,唯有絲綢古道上的商旅,以堅韌且千年不變的腳步,維系著東西方貿易與文化的交流。
大明情報局究竟是如何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將情報網絡悄無聲息地延伸至別失八里的?
這不僅令人費解,更近乎奇跡。
若僅僅安插幾名尋常諜探,倒也沒什么。
然而,建立起一個龐大到幾乎可與大明境內錦衣衛媲美的密探網絡,在異域之地扎根,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的壯舉。
陳誠凝神思索,眉頭緊鎖,百思不得其解。
他不知道的是,姚廣孝之所以能將西域的情報網絡打造到今天這般田地,不僅得益于他卓越的智謀與手腕,還一個至關重要的根基。
朱允熥治下的大明,國力鼎盛,氣象一新。
經濟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
文化如春風化雨,潤澤四方。
這樣的大明,自然而然的,對周邊國家和民族形成了無可抗拒的感召力。
這種吸引力,宛如磁石,悄然牽動著無數身在異鄉之人的心弦。
元末的戰亂,讓中原大地成為世間最恐怖的煉獄,逼得無數百姓為求一線生機,拖家帶口,遠走他鄉。
其中,不乏那些跋涉萬里、來到西域的流民。
即便在最荒涼的沙漠地帶,只有綠洲點綴,也足以讓這些絕望之人看到生的希望。
畢竟,戰亂之中,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
稍有不慎,便可能淪為“兩腳羊”,被活生生烹食。
更有甚者,如詩中所嘆:“東門盡是傷心事,殘忍風箏斷人腸。”
所謂“風箏”,不過是將人開膛破肚,以腸為繩,懸于城墻,肆意凌辱的殘酷手段。
那樣的慘狀,凡未親歷之人,斷難想象其恐怖與絕望。
為了活命,百姓們不惜傾盡所有,逃向四方,散落天涯。
這些背井離鄉之人,雖身處異域,心卻始終系于故土。
他們思念那片生養他們的土地,渴盼知曉家鄉的消息,期盼有一日能重歸故里。
隨著朱允熥登基,大明一掃前朝頹勢,國泰民安,民生富足,消息如春風般吹至西域的每一個角落。
流落異鄉的人們聽聞故國復興,內心激蕩,既為大明的繁榮而自豪,又因身處異地而生出更深的鄉愁。
在大明盛世的輝光下,西域的荒漠似乎也蒙上了一層異樣的生機。
商旅跋涉千里,將大明新建工廠生產的新奇工業品源源不斷的帶至這片黃沙漫漫的土地。
精致的瓷器,透明的玻璃,堅韌的織物,巧奪天工的機械,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與此同時,大明軍隊在草原上所向披靡,橫掃北元殘部,威名遠揚。
而《大明日報》以其雄辯的筆鋒與不懈的宣傳,將大明的繁榮景象和治世理念傳播到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