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花錢。
偶有短缺,也多通過鄰里間互通有無,以物易物。
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便是自己自足。
連集市都不是必須的。
然而,悄無聲息間,這傳承了千百年的農耕傳統已被時代洪流沖刷得面目全非。
百姓們逐漸舍棄了自家勞作的舊習,轉而用辛苦攢下的銅錢,換取工廠中流水線生產的各色商品。
這一轉變無疑點燃了城市的商業繁榮。
市肆間人聲鼎沸,商鋪貨物堆積如山,交易的喧囂聲不絕于耳,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盛世圖景。
然而,繁榮的背后,金錢至上的觀念如野火般在民間蔓延。
傳統的儒家理念,仁義禮智信,雖仍在鄉間祠堂中回響,卻難以抵擋金錢的誘惑。
人們開始以財富衡量尊卑,市井間百姓的談資基本上圍繞著金錢。
昔日重義輕利的風骨,似乎正被這股新風悄然侵蝕。
在繁華的都市中,那些富貴人家的紈绔子弟愈發沉溺于聲色犬馬的生活,追逐享樂。
與此同時,伴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興盛,各種娛樂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迅速席卷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說書人抑揚頓挫的評唱、伶人精湛絕倫的表演、滑稽戲的詼諧逗趣、雜耍藝人令人目眩的技藝,乃至街頭巷尾公開上演的歌舞,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在開封、西安這樣的大城中,專門的戲樓一座座拔地而起,每日鑼鼓喧天、絲竹悠揚,吸引了無數人蜂擁而至,爭相一睹為快。
至于青樓酒肆,更是星羅棋布,燈紅酒綠間,觥籌交錯,喧囂之聲徹夜不息。
朱元璋出身貧寒,是一步步從泥濘中走出來的苦命人。
早年顛沛流離的歲月,讓他深信百姓唯有辛勤勞作,方能換來溫飽與安穩。
在他看來,若是有一日不努力干活,卻沉湎于嬉戲享樂,便是一種不可饒恕的墮落。
每當自己稍有懈怠,他便會在內心深處狠狠自責,暗暗告誡自己:絕不可再如此放縱,務必以勤勉自持。
這種信念不僅深植于心,更化作他日復一日的行動。
身為一代帝王,他以身作則,堪稱勤政的典范。
然而,這一路巡游,他目睹了太多百姓拋卻稼穡之務,流連于戲樓酒肆,沉醉于歌舞聲色之中。
有些人甚至日日如此,揮霍光陰。
這樣的景象,令朱元璋心中燃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憤懣。
他那顆歷經風霜的心,仿若被無形的刺扎得隱隱作痛。
若是換作早年的他,定會雷霆震怒,毫不猶豫地下旨查封這些喧囂的戲樓,將那些醉生夢死之徒盡數捉拿,將他們每人重打幾十大板,逼迫他們重拾勞作之道。
若有誰再敢流連于這些浮華場所,定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可如今的朱元璋,已經在與朱允熥的交流中,粗通經濟之道,明白這些看似靡費的消費,實則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推動大明經濟繁榮的磅礴之力。
那些花天酒地的揮霍,不僅維系了市井的熱鬧,更讓商賈的貨物得以流通,稅賦源源不斷地充實國庫。
若是一味禁絕,固然能整肅風氣,卻難免傷及經濟,甚至可能動搖國本。
在離京之前,朱允熥就曾和老朱說過,在百姓基本上解決了吃飽飯的需求之后,娛樂消費,奢靡享受和攀比,就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如果不是為了蓋新房子,買新衣服,為了和別人攀比,證明自己不弱于別人,那些百姓還有什么理由去努力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