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裕關。
當老朱乘著馬車緩緩駛入此地時,便被眼前的一幕深深的震撼了。
這一趟從南到北,行程數千里,他早已見慣了繁華市鎮,許多城池中商賈云集、車馬如龍的景象早已不足為奇。
老朱深知自朱允熥執政以來,大明國力日盛,百業興旺,尤其是商貿流通愈加頻繁,城市中人流涌動,早非昔日可比。
可即便如此,嘉裕關的繁盛仍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
要知道,這里可是邊塞之地,外面便是萬里草原與漫漫荒漠。
哪怕如今大明鐵騎早已掃平草原之患,并在那里設立行省,派遣流官治理,政令所及之地亦日漸安穩,但草原終究是游牧民族世代生活的疆域。
如今,漢人雖有遷居,然數量有限,那里的生活習俗與大明內地依舊迥然不同。
更何況,草原遼闊無垠,大部分地方皆人煙稀少,與中原沃土上那種雞犬相聞的村落聚居格局截然不同。
當年老朱分封諸子為藩王,令他們鎮守邊疆,曾特意囑咐他們,要盡量遷民墾邊。
那時幾個兒子皆言,塞外荒涼,苦寒難居,百姓多有畏懼,不愿遠徙此地。
人心所趨,實屬情理。
老朱原以為,即便如今局勢安定,邊塞城鎮有所發展,也不過比昔日強些罷了,絕不可能與內地城邑相提并論。
然而,踏入嘉裕關的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大錯特錯了。
這里的繁華,遠勝老朱想象中任何一處邊鎮。
甚至連不少中原縣城也難望其項背。
街道寬闊,皆是用水泥鋪就,兩側商鋪林立,招牌高掛。
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車馬如流,嘶鳴轆轆不絕于耳。
市井間吆喝聲此起彼伏,南腔北調交織成一片繁鬧的樂章。
穿著異域服飾的胡人,或策馬或步行,混跡在人群中,因為數量太多,反而毫不出奇。
他們或在貨攤前討價還價,或與漢商低聲交流,神態自若,宛如此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集市之熱鬧,竟隱隱有金陵舊日之風,令人恍惚忘卻此地已是邊塞。
雖然這座城池的占地面積遠遠比不上金陵城那般大,但就這有限的區域而言,其人流密度、商業活力,已然不遜任何繁盛府縣。
短暫的震撼之后,老朱也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草原雖遼闊無垠、卻也人煙稀少,同時因那片土地的特性,始終未能孕育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帳篷為屋,牛羊為鄰,流動的生活方式令定居化幾無可能。
然而,他們對大明的貨物卻充滿渴求。
鐵鍋、絲綢、茶葉等各類中原出產之物,在草原上皆堪稱珍寶。
反之,中原百姓對草原出產的優良馬匹、細膩羊皮與厚實羊毛也同樣趨之若鶩。
彼此互有所需,自然催生出旺盛的貿易動因。
一旦屏障打破,往來順暢,利益牽引之下,交易之路便會越走越寬。
朱允熥平定草原諸部之后,下令開放邊市,廢除諸多舊有限制,使草原與內地之間的商路暢通無礙。
除了北方的草原部族,還有西方通過絲綢之路而來的各國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