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帶著異域口音、膚色各異的胡商,帶來了異地的香料、金飾與珍寶,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與沖擊。
而嘉裕關,恰恰位于這東西南北商道的交匯點上。
物資、人流在此集結,如江河入海,匯聚成勢。
朝廷更是在此修建通往關內的大道,寬闊平坦,車轍如線、運輸之便,前所未有。
繁榮,于是應運而生。
但老朱此番親至嘉裕關,并非為了觀賞此地的熱鬧景象。
他此行真正的目的,是想親眼看看大明新軍。
這支軍隊在戰場上,是否真的個個都舍生忘死,人人奮勇向前呢?
稍作打聽之后,老朱從嘉裕關的百姓口中得知,如今城中早已沒有正式駐軍。
除了稅務司征稅的武裝人員,以及地方官署的差役外,正規的軍隊皆已按照朝廷“不擾民政”的規制,遷往了附近獨立的軍營之中。
朝廷有嚴令:駐軍無故不得入城,不得干預地方事務。
軍政分離,想看到軍隊如何演練,都極為困難。
不過,他們此番來的時機極巧。
數日前,朝廷曾派出一支大規模的使團,自嘉裕關出發,前往東察合臺汗國。
原本隱居軍營、不涉民間事務的邊軍也首次整建出營,在城外無垠的荒漠之中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練,給大明使團壯膽送行。
當時炮聲轟鳴如雷,火槍的子彈更似齊發似雨。
旌旗獵獵,戰鼓震天,喊殺聲響徹山野。
威勢之盛,令人心神俱震。
嘉裕關的大明百姓,無不為之自豪。
然而,老朱聽著這些描述,眉頭卻漸漸皺起。
朱允熥派使團出使東察合臺汗國的消息,不是什么秘密,他是早就知曉的。
可這陣仗,為何越聽越不像是“護送”,甚至像是在示威?
還有使團的規模,亦讓老朱極為疑惑。
依照老朱所掌握的情報來看,這支出使的隊伍,原本規模應當極小。
朱允熥一向主張內修國政,極力反對給四夷外邦大肆賞賜。
他始終認為,朝廷的錢糧取自黎民百姓,理當用在刀刃上。
應投入到國家建設中。
用于修筑水利、道路,賑濟災民,用于鞏固邊防、養護軍隊……再或是用于教化百姓,亦屬正途。
唯獨不能隨意將錢財送與外人。
對此,老朱心中的看法有些不同。
老朱覺得,大明既為天朝上國,對周邊藩屬,蠻夷邦國,應示以大度之風,以德服人,施恩廣布,方可服其心,養其義。
若處處吝嗇,反易惹人輕視。
所以,老朱還是會厚賞蠻夷的。
但朱允熥卻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