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老朱也從未在這類政務上刻意干涉過朱允熥的決斷。
既已交權,自當放手。
更別說,如今朱允熥已登基稱帝,這種事,自然是他做主就好。
然而,依朱允熥的性子,絕無可能派出如此龐大的使團,攜帶厚禮遠赴別失八里。
為了確認,老朱在城中反復打聽,向一個又一個百姓求證。
所得到的答案,卻出奇地一致。
“大明使團聲勢浩大,車隊連綿不絕,裝滿禮品的馬車多得數不過來。”
“我親眼所見!”一名衣著粗布的漢子被老朱問急了,憤憤地回道:“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我們全嘉裕關幾萬人,哪個不是親眼看到的?”
“難不成這么多雙眼睛都看錯了?”
在連續問了三四十個人之后,老朱也不得不承認,此事是真的,并非一兩個好事之徒無故夸大之詞。
“可是,不對……實在太不對勁了!”
“按熥兒那性子,絕不可能派遣如此大規模的使團出使別失八里,還攜帶這許多財物。”
“退一萬步講,若他真派了這么一支隊伍,從金陵出發,一路長驅西北,橫跨數千里,豈會無人知曉?”
“驛站要接待,沿路百姓也定然會圍觀看熱鬧,傳聞四起,議論紛紛。”
“可我們從金陵起行,經過許多地方,卻從未在任何地方聽說過有龐大使團經過的事。”
“難道使團的隊伍,是到了嘉裕關之后,突然變大的不成?”
老朱越想,心頭越是不安,總覺得其中必有蹊蹺。
思索再三,他最終決定親自前往縣衙,面見嘉裕關的縣令一探究竟。
雖然不愿輕易暴露真實身份,但以他的身份,讓隨行的侍衛隨意亮出一塊錦衣衛的腰牌,查問一名七品地方官,自然不在話下。
主意已定,老朱當即吩咐馬車轉向縣衙。
然而,等馬車停在縣衙正堂前,他下車一看,卻意外發現堂前冷冷清清,少有人員往來。
反倒是兩側各衙分房人頭攢動,前來辦事的百姓絡繹不絕。
正當老朱準備邁步走進正堂時,卻被門口的守衛攔住了去路,喊道:“辦稅去稅務房或是稅務司衙門,報案去捕快房,打官司起訴去法房,其它各項事務皆有分房負責,煩請前往相應衙門辦理,閑雜人等請勿在正堂前逗留。”
老朱聞言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抹了然。
這是朱允熥推行的政策之一。
廢除百姓動不動就敲鼓請求上堂求見縣令的舊習,推動政務分科管理,將各項事務明確劃歸至各房衙門。
如此一來,不但減輕了縣令的事務負擔,也讓辦事流程更為高效清晰。
以前的縣令雖有斷案之責,但事務紛雜,瑣事纏身,久而久之,難免敷衍了事,凡事“能推則推,能拖則拖”,最終都是標謗“無為無治”,實際上就是盡量不管事。
所謂“民不告,官不究”。
百姓有冤無門,只能望官興嘆,或者求諸民間士紳調解,甚至因此激發私斗。
朱允熥則打破常規,雖然并不鼓勵官府過度干涉,但致力于暢通民間訴求的正式渠道。
民眾若有訴求,可隨時投告。
無需再歷層層關卡、遞送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