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趙時默刺殺這件事,弘治皇帝對外臣的信任程度降低到冰點。
明面上是如此,但實際如何,外人沒人知曉。
弘治皇帝不在朝會也有跡可循,一切看似都順理成章。
弘治十二年整個九月期間,弘治皇帝沒有上朝,取消經筵,一切大小事,弘治皇帝都沒有再出面,一心藏在中宮不露面,除非是重要的人事調遷、兵備邊防、戶部錢財等大事,弘治皇帝才會召內閣六部的部院級別高官入暖閣相商。
外廷再也沒有低級官吏能輕易見著弘治皇帝的真容,就連內閣六部能見皇帝的次數都越來越少。
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了內閣和司禮監,雖然弘治皇帝沒有露面,但司禮監就是他的代理人,一切朝政奏疏,弘治皇帝依舊會私下觀覽。
同時弘治皇帝又調整了三名太監進入司禮監,分別是他的近侍懷恩為司禮監掌印,御馬監太監王寶為司禮監秉筆、內宮監太監陳寬為司禮監秉筆。
同時調梁敏為御馬監掌印,不再任東廠提督,東廠提督交給內宮監太監王芳。
三名司禮監太監雖然能力一般,但都對弘治皇帝忠心,只是可惜,弘治皇帝一直找不到可用的人才來替他執掌司禮監。
懷恩雖然伺候他很久,但執政能力一般,不過好在懷恩能察言觀色,知曉弘治皇帝的一些暗示和用意,這對弘治皇帝來說也足夠了。
到弘治十二年十月,弘治皇帝便不再讓楊廷和執教東宮,調楊廷和進入禮部,成為禮部左郎中。
同時他又宣布一項任命,以自己受到驚嚇為由,不宜過度處理朝政,暫使皇太子朱厚照監國。
一道道任命調令全部發下去后,整個大明發生翻天地覆的改變,直到這一刻,弘治皇帝才圖窮匕見。
李東陽和朱厚煒同時震驚于弘治皇帝的手段。
趙時默刺殺弘治皇帝不是為了對付洪鐘,對付都察院右都御史只是他順手的事。
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退于幕后,將朱厚照推向前臺,讓朱厚照直接代替他執政!
只有趙時默刺殺他,他才能表現出一副不信任文官的樣子,才能不去上朝攬政,道理很簡單,誰知道會不會還有人要刺殺他?
或許外面的人會認為弘治皇帝膽小甚微,可一個敢直接對內閣六部動刀的皇帝,會因為一場刺殺就再也不敢去上朝了嗎?
顯然不是,弘治皇帝這就是在給朱厚照鋪路,直接推朱厚照上前臺,將國家交給朱厚照,提前讓朱厚照執政,他在幕后指導!
誰也不知道弘治皇帝是什么時候起了這么一層心思,但現實就是如此。
朱厚照年幼,今年不過十歲,還沒玩夠,陡然就被推向前臺,不免讓他有些緊張,苦苦哀求弘治皇帝,但無濟于事。
弘治皇帝對朱厚照道:“兒呀,父皇累了,要歇一歇了,你替朕掌著國家。”
“不要怕,父皇又不是駕崩了,這不還在嗎?有父皇給你撐腰,你怕什么?”
朱厚照雖然不情愿,但看到父皇每日之疲憊,還要被文官們刺殺,暫時退下來也情有可原,他是大明的皇太子更是弘治皇帝的嫡長子,理應替弘治皇帝分憂。
于是朱厚照只能含淚的答應,只是多少對即將到來的未來有些迷茫和惶恐就是了。
外面的文官鋪天蓋地的上奏司禮監,皇上年輕力盛,應當多視朝政,請皇上休養好后,立刻執政。
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敢在逼迫弘治皇帝,畢竟皇上有正當的理由,受到了趙時默過度的驚嚇,怎能不休養一段時間?
只是這段時間究竟多久,沒有人能夠知曉了。
自弘治十二年十月開始,皇太子正式開始監國執政,國家大小事務皆由司禮監提交給朱厚照,讓朱厚照親自處理。
從十月到十二月期間,弘治皇帝并沒假手朱厚照處理的一切奏疏,所有事都暫時交給朱厚照,他自己則在坤寧宮修養身心。
同時也在這一年,王守仁升任兵部主事,唐寅被王越破格提拔為西北軍政主簿,雖未經吏部造冊,但在西北也算是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