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隨著社會發展,食鹽的生產量已經跟不上鹽引的發行量。
各朝各代的皇帝濫賞無度,導致鹽引發行越來越多,到最后商人根本兌換不到成品鹽,于是干脆不再執行開中。
到弘治時期,開中法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商人們手里堆積大量的鹽引,這些鹽引已經快成廢紙,朝廷根本無法兌換食鹽給他們。
以前偷偷摸摸的給權貴兌換,就算了,畢竟沒有全面爆發。
但隨著益、壽二王兌換三百萬斤食鹽,這個堆積百年的矛盾,在這一刻徹底爆發!
你權貴憑什么能一次性拿這么多食鹽,我們這些為你朱家辦事的商賈就不配拿嗎?
這次南直所有商人保持默契的將食鹽藏起來,不再對市場發放,就是為了讓朝廷給個說法。
你朝廷既然能給藩王一次性這么多食鹽,那也該分點肉給我們了吧?
有些商人手中的鹽引從成化就開始囤積下來,已經過去幾十年了還沒兌換出來,他們的情緒怎可能不爆發?
南直這個局,無解!
明明只要商人拿出來食鹽,就能維持南直的穩定,兩淮只要抓緊生產食鹽,未必不能把這次危機給拖過去,但現在商人們掀桌子了。
當然,所謂的這些商人,恐怕還包括很多地方士紳,這些人扎根在地方那么多年,勢力人脈錯綜復雜,他們肯定也會參與其中!
本來下午這場朝會是要商討怎么處理壽王和益王的,但誰也沒想到更嚴重的災難發生了。
吏部預測,如果未來十天內,不解決南直缺鹽的問題,流寇盜賊會生起,民眾可能會反抗,只要有心人稍微一竄動,又會是一場難以壓制的民間暴動,南直是朝廷的經濟命脈,一旦南直亂了,未來大明還不知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恢復元氣,更別提儲備戰略反攻韃靼!
而且國內一旦叛亂,北疆的蒙古人未必不會發動入侵。
還有占城那邊的內亂,指不定安南會趁著大明內亂,直接攻打占城。
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殿外一陣響雷落下,暴雨如傾盆一樣傾瀉而下,冷不丁的嚇了武英殿眾人一個激靈。
“該如何應對?”朱厚照臉上也浮現一抹憂愁。
眾人商量了一個下午,都沒找到解決辦法,最后楊廷和側目看向了朱厚煒,道:“蔚王是宗正大卿。”
“要么處理了壽、益二王,要么讓他們原封不動的將三百萬斤食鹽全部歸還給兩淮鹽場。”
“但無論如何處理,朝廷都不站著理。”
“還有,兩位藩王如此高調行事,其他的藩王未必不會有樣學樣,臣先懇請山東、河北、遼東三地派兵守著三地鹽場,避免其他藩王效仿壽益二王。”
“至于壽益二王該如何處理,恕臣愚鈍,還請殿下和蔚王拿個主意。”
楊廷和意思很簡單,要么你們朱家直接將這兩位藩王定罪,但這樣會引起天下藩王不滿,要么你們派兵去江西,直接將兩位藩王的食鹽給奪回來。
但這朝廷依舊不占理,人家用鹽引兌換的食鹽,你沒道理去要回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