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點頭:“風化痕跡正常,竹簡表面變成深褐色。這是因為竹子中的有機成分在長期的自然環境作用下,發生了氧化、碳化等化學反應。在竹簡的上下兩端會有編繩的痕跡,并且還是三道編的編繩,確實是南北朝時期的習慣。”
什么是行家,這就是了,李鐵錘也研究過竹筒,結果什么都沒看出來。
他從研究員手里接過手套,把綢緞從竹筒里抽了出來。
“你慢點,輕點...”看著李鐵錘的動作,張教授嚇出了一身冷汗。
“放心吧,我曾經拿過好多次了,這玩意解釋著呢。”
說著話,李鐵錘把綢緞平放在桌子上,展開來。
陳副所長還是第一次見到綢緞上的減字符,拿起放大鏡研究起來。
張教授已經通過照片研究過了,他突然湊到綢緞前聞了聞。
這次輪到李鐵錘嚇一跳了,研究古董的人咋都是怪人呢?
張教授抬起頭,一臉陶醉的樣子:
“是花椒的味道,當年我跟著考古隊曾在一號墓里發現過一張綢緞,上面就有這種味道,沒有想到幾十年過去了,我還能聞到如此美妙的味道。”
陳副所長也覺得張教授太嚇人了,小聲跟李鐵錘解釋:“在古代常用香料來驅蟲防腐,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花椒。”
果然是為了工作....李鐵錘腹誹兩句,笑道:“這綢緞你們已經鑒定了,是不是真的?”
“鑒定?你以為我們只是用眼睛看看就能判斷古董真假了?”陳副所長瞪眼睛。
李鐵錘攤手:“琉璃廠里那些古董專家不都是這樣做嗎?”
“在解放前,咱們條件有限,確實只能靠眼力。買到了假貨,只能埋怨自個走眼了。現在嘛,有了科學儀器,就不用那么麻煩了。”
陳副所長把綢緞放在托盤中,交給一個研究員:“你現在帶到鑒定室里,先用x光過一遍,然后上查爾斯鏡、拉曼光譜儀、紅外吸收光譜儀,最后把碳十四也走一遍,走碳十四的時候,樣本只要1克就行了。”
“明白了。”研究員接過托盤走進了鑒定室內。
李鐵錘看得目瞪口呆,他原本還等著這兩位古董鑒定專家從字體、歷史典故、甚至是古籍記載中鑒別出綢緞的真假。
沒想到竟然如此粗暴。
其實想想也就明白了,現在有了高科技儀器,誰跟你玩放大鏡那套玩意啊。
就像后世的賭石一樣,自從有了x光機,直接打幾個微孔下去,什么水色看得一清二楚。
或者是使用ct斷層掃描技術,利用專門的重建算法獲得物體內部密度的三維分布信息,能夠實現真正的三維成像檢測。
只能淪為騙小白的騙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