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錢他們家沒有選擇收,而是以劉之若的名義捐給了學校;作為獎學金,用來補助那些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們。
在二十二中,他們計劃將劉之若樹立為一個典范,以此鼓勵未來的學子們向她學習,努力完成學業,將來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劉之若的義舉,無疑為廣大學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她的行為將激勵更多的人積極投身于社會,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竟齋在錄取同知書到達的第二天,便攜帶著全家返回村里祭祖去了。
爺爺、大伯一家得知劉之若的喜訊后,也是欣喜若狂。他們老劉家在此地已經興盛了三百年余年,這期間涌現了不少杰出人才。
這個家族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人杰,但是女狀元還是頭一遭,這一成就足以在家族的族譜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爺爺決定舉行一個隆重的祭祖儀式,今年的喜訊連連不斷,村里的各項事業都興旺發達起來。
孩子們也是個個有出息,劉之泰順利醫科大畢業留在協和當醫生,還考上了研究生,這擱在過去相當于翰林院翰林的身份。
劉之若以女孩子之身竟然考取了京城地區的狀元,被頂尖大學清大錄取了。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縱觀整個華夏國科舉制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有據可查的狀元才六百多位。
在村里的同族里,也有幾個后輩考上了大學,考高中、中專的就更多了,再加上參軍入伍的、當了公安的、去了城里當工人的,這些小輩們的發展都非常不錯。
老爺子覺得這一切都是祖宗們保佑的結果,他的內心里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但是被劉之野委婉地勸阻了,他覺得這樣大張旗鼓地搞這一套,與大環境不符,建議老爺子還是保持低調的好。
雖然,他并不贊同老爺子大操大辦的做法,但在面對祭拜祖宗的提議時,又不忍心拒絕。于是,他們選擇在小范圍內舉行一場儀式。
到場的都是老爺子五服以內的親人,彼此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老爺子的主持的祭拜祖宗儀式上,劉之野見到了同樣考上大學的劉述成。
這小子在劉之野的資助下,成功考入京城礦業學院。當初填報志愿,也是劉之野的建議。
還有其他兩位同族兄弟,他們也是憑借自己的今年努力考上了大學。
其中一位考上了京師大,另一位則考上了外國語學院。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為家族爭光添彩。
而劉家莊一個村子,一年內竟然考出了三名大學生,以及眾多的高中生、中專生,這無疑就像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衛星,在年月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們的名字,不僅在村子里傳揚開來,也在公社、區里引起了不小的話題。
因為一個公社一年里能有一兩個考上大學的人就不錯了,而他們村子卻一下子出了三名。
在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艱苦,能堅持讀完初中的孩子已經算是很不容易。更別說什么高中生、大學生了。
甚至有些地方,一個縣竟然只有二百來個高中生,想一想,能繼續讀大學的又有多少呢?
究其原因,劉家莊是憑借富足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才成功地培養出了這三名大學生,還有眾多地高中生、中專生的。
而這一切都顯示出該村的實力和非凡地潛力。
劉家莊的這一成就,不僅得益于優越的生活條件,也離不開他們注重教育的良好傳統。
過去由于條件限制,對后代的教育往往不夠重視。
如今,隨著條件的改善,這里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國范圍內,恐怕很難找到一處像劉家莊這樣,從幼兒園、小學到即將開班的中學,再到成人夜校和各種技能培訓班,如此重視教育的鄉村。
從整體來看,這個村里的人們正通過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提升自己,從而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俗話說地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