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社會時,無論是家庭富裕與否,對于老人的壽辰是絕對不能馬虎的,壽慶是家中的一件大事。
這個時候孩子們集聚在一起,既可以增進家庭團結,又彰顯了家庭文化與家庭實力。
可以說,慶壽像一部完整的樂章,給人們帶來的不單是敬與孝,更是歡樂與親情的分享。
說回重陽節,老京城有很多重要習俗,其中之一就是食花糕。
《帝京景物略》是明代一本記述京城人文的著作,為當今人們研究老京城風情提供了重要資料。
其中就有“女兒節”的描寫,說這一天,出閣的女兒要回家看父母,父母要為閨女準備花糕食用,全家人一同享受團聚的歡樂。
這里所說的女兒節便是重陽節,而家里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愛也都融入在這花糕之中。
關于重陽節食花糕的習俗,《武林舊事》一書中有記載:“九月九日重陽節,都人是月飲新酒,汎萸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也說:“九月蒸花糕,用面為糕,大如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
雖然女兒節早已淡出了許多老百姓的記憶,但吃花糕以及重陽敬老的傳統得以保留至今。
正是借了“糕”的諧音,人們會在重陽節這天互相祝福著老人高壽,家庭步步高升。
………………
時間在彈指一瞬間就過去了將近兩個月。
劉之野一家在十月十七日下午就匆匆趕回了劉家莊,因為第二天便是重陽節,也是老爺子的八十歲壽宴。
為了給老爺子祝壽,他們一家選擇了提前返鄉,投身于大伯一家的忙碌中。
他們一大家子人齊心協力,共同承擔著這份特殊的責任與孝道。
劉之野他們剛回到家,正好瞧見大伯母以及姐姐劉玉翠,正準備做“花旗糕”也就是俗稱的“重陽花糕”。
有人會好奇地問一句:“那重陽花糕具體是什么樣呢?”
其實早在記錄京城風俗的名著《京都風俗志》中就有記載,“重陽花糕”上通常有兩只可愛的山羊圖案,寓意“重陽”,此種花糕做工精細,京城的一些餑餑鋪就有所售。
還有一種花糕蘊含了更多家的味道,是老百姓自己個兒制作的。用黃米和江米分別蒸制成面餅,中間裹以棗、栗子、果仁等,因上下兩層色彩明晰,也稱“金銀糕”。
有些聰明的婦女們還會在糕上貼“雙喜”“福祿壽”“禧”等圖案,再插上色彩鮮艷的小旗子,既能食用又是可欣賞的藝術品,這樣的花糕就成了重陽節饋贈親友們的佳品,也稱“花旗糕”。
在留下鄧茹和甘凝這對婆媳之后,劉之野與他大伯簡單交代了幾句。他問道:“大伯,家里還有沒有什么需要準備的?我回去接鐵林他們,可以一起捎帶著。”
大伯劉元生也沒閑著,他正帶著幾個同族兄弟忙著布置宴席壽堂。聞言,他沉思片刻,建議道:“家中酒菜已備妥,你不妨購置些瓜果點心等小吃回來,宴會擺盤用。”
劉之野回應道:“得嘞!”
他接上劉鐵林、劉之泰、賀紅梅三人后,發現還多了一位英氣十足的姑娘。
這位姑娘身材高挑,氣質不凡,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
他還沒來得及詢問是誰,那姑娘已恭敬地向他敬禮:“首長好!”姑娘主動打招呼,讓他感到意外又驚喜。
劉之野笑著給她回了個禮,“這位同志位是……”
一旁的,劉之泰趕緊為她解釋道:“哥!這位是咱們女子特警中隊第二小隊長,郭琳同志。”接著,他摸著后腦勺,不好意思地說:“嘿嘿!她還是我的對象。”
劉之野聽聞,然后眉開眼笑地道:“嚯!你這木腦殼也懂得開竅了啊!知道談對象了,不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