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就是,端午節家里的大人們要給小孩子們手腳纏五彩絲線的習俗。
劉家亦不能脫俗,劉之野的大伯母早已備好五彩絲線,輕巧地纏繞在小賢這丫頭的手腳上。
看著手中五彩斑斕的絲線,小丫頭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嘴角上揚,露出燦爛的笑容。
她興奮得手舞足蹈,仿佛擁有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
“咯咯咯……”
“奶奶最好了……賢賢最最喜歡大奶奶了……”
大伯母聞言樂得合不攏嘴,“吧唧!”一下,她在丫頭的小臉蛋上狠狠地親了一口,“哎呦!這張小嘴兒呦,真甜,像誰呀?”
大伯聞言吃醋了,故意逗弄小丫頭,“哎呀呀!大寶貝喜歡大爺爺嗎?”
小丫頭古怪精靈的,眼珠子一轉,就要往她大奶奶懷里鉆。
大伯微微一笑,露出了一絲得意。他從口袋中掏出一只撥浪鼓,那是他親手制作的,每個細節都透露著匠心獨運的精致。
“哎呦,沒寶寶叫爺爺啊,那我這個寶貝給誰呢?”
小丫頭頓時被這漂亮的撥浪鼓吸引住了,甜甜的喊了一句:“大爺爺,給賢賢……”
大伯笑著逗弄她,“那大爺爺好不好呀?”
小丫頭立即捧著大伯的臉頰親了一口,“大爺爺最好了,賢賢喜歡大爺爺……”
“哈哈哈……”一家人見狀樂了起來,她就是家里的開心果。
除了這些,小丫頭今天的收獲還真不少。她身上還佩戴著五彩繽紛的五彩粽子,兜里揣著用一個綾羅制成的小老虎。
這就是老京城過端午節另外一項習俗了,端午節給女孩們佩戴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這個“五彩粽子”香包里面,是用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做成的。既可以當香包用,也可以預防疾病。
“五彩粽子”其實就是避邪物,內殼用硬紙疊成,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
在過端午期間,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里就有賣的,不少家中少婦少女們也會紛紛自己個兒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還有的巧手的小媳婦或大姑娘們,用綾羅制成小老虎。
也有的人會縫制成櫻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這些小型水果串起來,精致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斗勝。
在端午節這一天將其佩戴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增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
另一個有意思的習俗就是,過端午這一天老京城人會習慣喝雄黃酒。
華夏古人有稱五月為”惡月”之說,端午節不單是要飲雄黃酒,還要將酒“揮灑床帳間,以避蟲毒。”
據說,端午節喝雄黃酒這個習俗也是很有“說道”的。
在“白蛇傳”的故事里,就有一段,白娘子因為飲雄黃酒而現出真身的橋段。
因此,老京城人會認為蛇、蝎子等害蟲可由雄黃酒破解。
但是,大人們能喝雄黃酒,小孩子們該怎么辦呢?
我告訴你,那也有辦法。
那就是,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們,大人會用毛筆蘸著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上畫個“王”字,像只威武的小老虎。
或在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驅邪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有的家里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小孩子脖子上,以求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