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六月中旬。
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來到了。
在這樣的天氣里,治安支隊的同志們還要堅持上街巡邏,是真的很辛苦。
隨著酷熱的天氣,冰棍、北冰洋汽水、涼粉、酸梅湯等消暑食品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成為了市民們消暑解渴的好選擇。
于是,劉之野以劉家莊的名義,慷慨解囊,為同志們每日里準備了酸梅湯、冰棍、冰鎮西瓜和大碗茶等清涼飲品,讓大家伙在炎炎夏日中能感受到一絲涼意。
每天,這支由三千多人組成的隊伍,光這些消費就要花費近四五百元。一個夏天下來,怎么著也得花費劉之野兩三萬元之多。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連京城市局的上級部門都為之震動。副局長親自出馬,手持錦旗,前往劉家莊進行慰問并感謝。
建國以來,盡管不乏資本家慷慨解囊,捐出過巨額資金,但農民群體如此大規模地為國家單位捐贈巨額資金,卻是前所未有。
這一舉動,無疑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展現了新社會農民們深沉的愛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此事,值得大書特書,令所有人學習的。
各級媒體在聽聞此事后,也是進行了多番采訪報道。
因此,劉家莊再次在京城引起了轟動,其名聲遠揚,使得原本已在京城享有盛譽的各類產品更是供不應求,備受追捧。
…………
入夏后,京城里的大小四合院中就有搭天棚的習俗,天棚又叫涼棚,和屋里相比甚覺爽意。
過去,老京城有句老話叫做“天棚、魚缸、石榴樹”,如果三者具備那就是“殷實人家”了。
清竹枝詞有道:“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
這里所說的“搭涼棚”,也就是“搭天棚”。便是說過去那會兒,無論當官的還是老百姓;只要是住在四合院里,都要在自家院子里搭涼棚。
而所謂的的“糊冷布”,就是要在自家的窗戶上安上新的紗簾。
在這個沒有空調電風扇都很少的時代,老京城夏日改善家居小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搭涼棚。
夏天用涼席搭個天棚,把整個四合院罩住,防止太陽暴曬,能令室內氣溫下降不少。
但是,一般家庭也不一定都搭得起涼棚。能搭得起涼棚的,得是多少有點錢的人家。
舊社會那會兒,就有窮講究的人家,借錢去搭建涼棚的。
劉之野一家自然不缺這點錢,他可不想在這炎炎的夏日里遭罪。特別是他們居住的東廂房,夏天里更是特別的熱。
四合院的東廂房坐東朝西,這種朝向在夏天時無法有效接收涼爽的東南風,而且由于夏季的強烈陽光直射,導致屋內非常炎熱。
此外,東廂房的位置通常靠近院落的東側,夏季的炎熱天氣中,東墻外是別人的院子或西廂,不可能留有窗戶。
只是西邊朝自己的院落處留有窗戶和門,這樣的布局使得空氣形不成對流,熱氣難以排出,進一步加劇了屋內的炎熱感。
劉之野慷慨解囊,出資搭建天棚,閆埠貴及其他東跨院的住戶們對此那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畢竟,無需他們掏腰包,便能享受其帶來的便利,何樂而不為呢?即便是傻子,也不會拒絕這樣跟著沾光的好事。
四合院里的其他住戶,可就沒有這好處了,只能眼巴巴地干看著。
特別是賈張氏,近期故態復萌,她不干對劉家人怎么著了,反而在背后對閆埠貴冷嘲熱諷:“臭不要臉的,不害臊……”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
對此,閆埠貴責深恨之。心里暗戳戳地想著:“好啊,咱們走著瞧,總有你求我的那一天。哼哼……到時候的……”
這搭建涼棚得找專業人士干,老京城就有專吃“搭棚”這碗飯的一行,是京城傳統的七十二行之一。入夏搭棚、入秋拆棚,都是這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