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家建筑隊的“樣式雷”技藝精湛;有他們在,劉之野自然無需另尋他人。
對“樣式雷”而言,搭建涼棚不過是信手拈來的小事一樁。而且搭建涼棚這項業務,現在也是村里建筑隊的業務之一。
說實話,為了養活這支隊伍,劉之野也是煞費苦心。這也得益于如今專業搞建筑的隊伍少,且多為公家的。
而且,在這年月里搭建涼棚的專業隊伍更是幾乎沒有了。
建國以后,因為京城大興土木建筑,急需建筑工人。這些過去的“棚行”,就被集中到建筑隊干“架子工”去了。
雖然,他們依舊是吃老本行這碗飯,攀高綁架子什么的,但不再干“棚房”這個行當了。
所以,這沒有了專業人士,但是市場還有著強烈的需求,這不劉家莊的建筑隊的機會就來了嘛!
因為,搭棚可是個技術含量很高以及道德含量也很高的力氣活兒,一般人可干不了。
老京城的四合院,大多都是由四方大青磚鋪地,支撐起高大天棚的是幾根粗壯的木蒿或竹蒿。
要是給人家搭天棚,支柱就支在主家四合院的青磚之上,還不能把青磚給壓碎了,要每根支柱“均勻受力”。
根據這戶人家四合院的大小,少則四根立柱,當然也不能太多,天棚的橫梁就搭在這戶人家房屋的屋脊上。
每當搭棚或拆棚之際,棚匠們都會身手敏捷地攀上房梁,穿梭于屋頂之間。這時,他們會齊聲高呼:“高來高……”,聲音洪亮,尾音悠長,回蕩在古老四合院之間。
棚匠這一聲聲高喝,體現著這一行的職業道德。意思是及時提醒到左鄰右舍的人們:“我要來上房爬高了,居高臨下,各家注意啦!”
附近的居民如有不宜、不愿被人看見的,聞聲就要提前準備了。
除了這一聲高亢的吆喝聲,上房還有一些“行規”,比如說,搭棚遮陽時候,不能遮光,影響人家的光線。
還有,上房不能把人家的房瓦給踩壞了,以免下雨時房子漏水。
另外,工人們站在高處,就要求自己個兒“目不斜視”,絕不能趁機偷看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婦們。
別看這些工匠們,有的大字不識幾個,很多人都是農民出身,但是他們最為講規矩。
劉之野的前世老丈人,就是一位傳統的泥瓦匠,為人最是憨厚正派,六十多歲了,還在堅持做工。
因此,那些優良的規矩和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堅定地傳承下去。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
……
偌大的京城,家境殷實的人也不在少數。劉家莊的這支隊伍,恰如及時雨般出現,為許多人解了燃眉之急。
很多沒有門路的人,都求到了劉之野的身上,比如說那些遺老遺少們就是。
所以說,這生意做的是相當地興隆,賺的是盆滿缽滿地。在今年,劉家莊的建筑隊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盛況。
如今,這支隊伍匯集了劉家莊及其周邊村落的精英工匠,包括木匠、石匠、泥瓦匠和鐵匠等,總數超過了500人。而且,如有重大工程還可以臨時增加人手。
村里頭還斥巨資,為建筑隊配備了齊全的工程機械,這些設備絲毫不遜色于官方的施工隊伍。
在雷老六的領導下,村里的建筑隊已經煥然一新,實力大增,在京城民間建筑市場里,廣受好評。
如今的這支龐大的隊伍,足以同時開展多個工程項目,展現出了驚人的實力和潛力。
現在,他們手中的工程涵蓋了多個方面。其中包括劉家莊的下水道改建項目,這是一項旨在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的民生工程。
此外,他們還在鋪設沼氣管道,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
同時,他們還負責建設村委會辦公樓,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政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