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里面就有一個情節,唐太宗把唐三藏送至關外,端起一杯酒遞給唐僧。
“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
素酒是什么概念?因為古人把酒分得很清楚,用糧食釀造的酒被稱為葷酒,水果釀造的稱為素酒。
喝完素酒之后,人的情緒沒那么激烈,就像現在人經常吃素,跟吃肉的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
京城地區所產的果酒的成就一向很高。
其中很多的名品除了歷史上作為宮廷御酒之外,在近現代的各種舞臺也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比如說,新華夏成立后的京城夜光杯葡萄酒廠。
這家酒廠出產的果子酒,就于1951年走出國門。參加萊比錫世界博覽會,獲得好評。
另外,還有建國后的京城葡萄酒廠,南郊的葡萄酒廠,都生產果子酒。
這些酒有,30度的紅星牌“橘子酒”,“青梅酒”、“燕賓酒”、“山楂酒”、“桑葚酒”、“蘋果酒”、上義傳統“菠蘿酒”、樓頭牌“莕仁蜜”、玉杯牌的“香蕉酒”等等種類繁多。
京城人是最好酒的,清代就有“酒品之鄉,京師為最”之說。
看京城人有著那種與生俱來的范兒,對于酒,那是要去“品”的,這和與人交往的過程是一樣的。
酒剛喝到嘴里時那種“烈”,喝下去之后那種“柔”,只有喝到這個時候,才會出味道,即品味人生的味道。
而老京城最出名的白酒,就是菊花白、蓮花白和府釀白,它們是清朝時期專供皇家享用的養生酒。
前朝那會兒京郊很多王府的王莊,他們也有自己的燒鍋酒。但它們不是普通商品,只有上層人物才能喝到或是相互饋贈。
這些酒市面上是見不到的,老百姓只能喝“燒酒”,“二鍋頭”之類的白酒,以及“果子酒之類的素酒、清真酒,還有像什么紹興黃酒之類的米酒黃酒。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常見的酒,那就是啤酒。
而啤酒進入華夏,是大煙戰爭以后了,當年老京城戲稱啤酒為“馬尿”。
早在民國初,京城就創建了第一家啤酒廠,名為雙合盛啤酒廠,它是夏國第一家由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
后來又到了37年那會兒,這家啤酒廠產的啤酒,甚至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過獎,成為了享譽國際的名牌啤酒。
但是,老京城人卻長期對啤酒是抱著排斥的態度的,直到建國以后,才慢慢地接受起來。
就是到如今,也只是在一些群體里流行。一般家庭是不會喝的,嫌貴不如白酒實惠。
老百姓還是喜歡喝白酒,釀白酒是需要糧的。
可是,近幾年糧食都不夠吃,人們怎么會舍得去拿寶貴的糧食去釀酒呢?
所以如今市面上的白酒漲價了,導致其他的酒類也翻著番兒的漲。
以茅臺為例,1953年的出廠價1.28元,零售價2.84元。
等到61年時,糧食收成少,造成白酒產量下降,白酒也漲價了,同規格的茅臺酒出廠價2.05元,零售價4.07元。
沒過兩年,茅臺酒又從4元多漲到了8元多一瓶,不長時間,又從8元多一瓶漲到了12元多一瓶。
果子酒的產量就更低了,因為這年月由于運輸問題、深加工問題、水果產業普遍沒有形成規模。
導致了,果子酒工藝早就有了,但是一直屬于小眾,京城地區市場上還是以喝白酒為主。
此時,劉之野的腦海中又浮現出了劉家莊水果種植業的繁榮景象,規模日益壯大。
劉家莊在吞并了鄰近村落之后,疆域驟然擴展,覆蓋了方圓數十里的土地。
然而,這廣袤的領土中,山區占據了絕大部分,平原僅局限于永定河沿岸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