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雷子,一般長2寸,直徑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紙裹成,每層草紙之間均加纏麻皮,并將頂端扎緊外面包上紅紙。
點燃之后,爆聲如雷。
二踢腳,俗稱:“二踢子”、“雙響兒”。通常為草紙卷成,約4寸高,直徑7、8分粗的大炮仗,頂端以秫秸皮扎緊,外邊裹上紅紙,燃放時,在地上一響蹦起來,到天空再響一聲。
另外一種是由牛皮紙卷成4寸高,直徑5分的大炮仗,外面不包紅紙。
旗火,也寫作“起火”“起花”。常見的有大、小兩種,大旗火狀如大炮仗,本身長3、4寸,直徑5分,綁在一根4、5尺長的葦桿上,點燃后,能猛躥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
小旗火本身狀如小炮仗,綁在一根秫秸皮上,點燃后,躥之丈余。
炮打燈兒,通常為圓筒形,高約3寸,直徑5分,外皮裹上紅綠紙及木刻版門票,點燃后的聲音像炮。
隨著聲響崩出一個光球兒,謂之炮打單燈。崩出兩個光球兒,謂之炮打雙燈。
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徑約碗口粗,燃點后,噴出火花
花盒,屬于高檔煙火,一般是有錢人家才舍得買的。
其狀如扁平大圓盒,以彩紙糊成外殼,小的周園直徑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層至15層不等,燃放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
將盒子懸掛其上,燃放時,逐層下落獻彩。
在老京城,關于春節,有句俗話非常流行,那就是:“過年了,過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見咱們老京城人對春節放鞭炮的重視。
過年放鞭炮,不僅是老京城的習俗,也是咱民族不可丟棄的習慣。
早在宋朝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就膾炙人口。
劉之野記得小的時候,大多是買鞭炮、二踢腳,而麻雷子則是有錢人家大孩子們的專利。
一到大年三十兒吃過年飯,便早早地把100響、200響或500、1000響的鞭炮栓在長桿上,擱在一邊,單等到夜里12點的到來,還差幾分鐘的時候,大人孩子便出院門的出院門。
12點一到,那便是滿城的火樹銀花、聲聲震天,婦女、孩子們捂著耳朵,男人門或用煙頭兒、或用香貓著腰,半蹲著去點炮捻。
有的小孩子們不舍得放,就會把鞭炮一個個從線上拆下來,拆成一個個的小鞭炮來放。
點炮的香中間有一根木桿,木桿是紅色,而香是綠色。這種香燃的時間比較長。
膽子小的孩子會把鞭炮放在臺階上,躡手躡腳地過去,點了就跑。只聽“啪”地一聲,燃放了。
劉之野小時候的膽子就特別大,敢用手拿著,點燃了往外扔。
有時候還會玩個花樣,把小鞭炮掰折,露出中間的黑色火藥,當呲花一樣放,起名兒叫“老頭兒呲老太太”。
當然,放鞭炮與經濟條件是有關聯的,貧窮的人家孩子放不起整掛的鞭炮,有也舍不得。
大年初一一早,一出家門就見京城里滿地紅、滿城地鋪黃金甲。
這是因為鞭炮是紅色的,而二踢腳和麻雷子是用黃紙包裹的。由打大年三十兒這一刻整個京城就在喧囂、叮當五四當中,一至到正月十五。
…………
“得嘞!”劉之野麻利兒地,拿起兩掛1000頭的鞭炮,掛在門口的大松樹上,就手點燃了。
“嘿!這還是一掛一掛放的爽啊!可惜就是沒有更多響的……”只要是放鞭炮,即使是成年人還保持著一部分童真。
也許就是因為小時候放炮不過癮,他長大了才特喜歡打槍的原因吧!
劉之野還挺會玩,他覺得剛才還沒過癮。于是又去屋里拿出來兩掛鞭炮,還有幾個二踢腳、以及麻雷子。
麻雷子是一聲,綁在一千響的鞭炮上,放起來是“噼了啪啦——嗵!”二踢腳是響兩聲,里面裝兩層火藥,第一層把炮崩到天上,第二層是炸開,“叮——嘡——”兩聲。
這年月的鞭炮,通常是以大草紙人工卷制和機器卷制的兩種,外表裹上紅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