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的小而緊,響聲清脆,謂之機器鞭。還有用牛皮紙卷成的大號炮仗,爆聲猛烈,每掛有五十頭,100頭,500頭,1000頭不等,這“頭”也叫“響兒”比如500響兒、1000響兒,1000響兒就是最多的了。
“噼了啪啦——嗵!”“噼了啪啦——嗵……”
大門口鞭炮聲回蕩,劉家的女眷們紛紛從夢中驚醒,不再留戀那溫暖的被窩,紛紛起床梳洗。
但是有一小懶豬卻是例外。
“哎呦喂!我瞧瞧這是誰還沒起吶?”鄧茹進了自己屋,想要逗弄醒她的寶貝大孫女。
看清楚了是逗弄醒,而不是叫醒她。
老京城過年的規矩多,其中就有一個說法就是: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另外,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初一忌吃藥,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藥。
還有什么,禁忌動刀子和剪子、忌斧子劈木柴、忌借錢、忌倒污水、垃圾、掃地等。
說的是“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等等忌諱。
自打有了倆弟弟,這小丫頭便一直跟爺爺奶奶睡。
小賢也樂得如此,相比對她嚴厲地媽媽,她更喜歡寵愛她的爺爺奶奶多一點。
都說是隔輩親,這話是一點也不假。
劉之野的童年記憶里,父親對他們兄妹幾人鮮少露出寵溺之情,更多的是以嚴厲的目光和教誨伴隨他們成長。
劉竟齋對孫女卻寵愛有加,從未有過一句責備。即便小賢闖了禍,他也只是淡然一笑,盡顯寬容與疼愛。
有一次,小賢不慎將爺爺的眼鏡腿折斷。她意識到事態嚴重,嘴角一撇,淚水即將涌出。
劉竟齋卻趕緊抱起她來安慰道:“小賢不哭哦,沒關系的,爺爺早想換副銀眼鏡了,這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
還讓小丫頭騎在他的脖子上,還甘之如飴,帶著她四處溜達,一直到小丫頭高興為止。
親閨女劉之若對此是吃味不已,“爸,我們兄妹小時候,您咋不這么疼愛我們呢?您老這心也太偏了吧!”
往往換來的是劉竟齋的直接無視,“你多大了?還好意思跟你小侄女爭寵,就這么點出息!”
劉之若心中的“不忿”可想而知,不過她也有報復她小侄女的手段。
年前,小賢跟她撒嬌,“小姑,小姑,您過年能給我買個禮物嗎?”
“想要份禮物啊!”劉之若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當然了,小姑這么疼你,絕對會給伱買個終身難忘的禮物,你就瞧好吧!”
果然,沒過幾天劉之若去了趟市里,歸來時,手中多了一份用牛皮紙精心包裹、沉甸甸的禮物,她徑直帶給了小賢。
“哎呀!謝謝!小姑……呣嫲!”小賢一見真給她帶來了禮物,可高興了,還對著劉之若的臉上香了一個。
劉之若則強忍著笑,就這么瞧著小丫頭興奮地拆起來了禮物。
“哎呦!還挺沉!”小丫頭費了好大勁才拆開禮物,然而,她的臉上瞬間露出了驚愕的表情。眼前哪有什么特別的禮物,竟然全是書!
這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哇……”地一聲,這小丫頭就哭了起來。“壞姑姑……嗚……我不要理你了……”哭著劉跑開了。
等鄧茹不明就里的出來找劉之若算賬的時候,劉之若還振振有詞道:“我這可是為她好,小賢天賦異稟,自然應該多下功夫學習咯。”
鄧茹一聽,頓時氣笑了,揮手欲打她的小女兒:“小賢確實聰明,但她才四歲多,好家伙,現在就讓她學這些,這未免也太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