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這幾天,劉之野一家是應付拜年走親戚,忙的不可開交。
等他好不容易空閑下來,想休息一天,又被老婆孩子們拉著去村里頭連看了幾天熱鬧。
要說正月里劉家莊最熱鬧的是什么事?當然就是搭起臺子來唱大戲了,它可不比京城的一些廟會人氣差。
正月期間,京城地區都有趕廟會唱大戲的民間活動,劉家莊也不例外。
如今這里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各種小吃攤位和表演吸引了周邊的大量老百姓在這里聚集。
在正月里唱大戲,是農耕時期農村興起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文化生活,參與面廣,簡易便利,贏得了群眾的歡迎,從一開始的雜耍清唱,到后來排演完整的劇目,延續傳承了千百年。
這年月,在京城地區幾乎是村村有劇團,家家有演員,到處都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一個村里有多少人口,到戲院子里清點一下,就基本準確了。
農村里真正搭臺唱戲,一般是在春節后,春節前大多是排練。
唱戲,首先要搭戲臺,那就是三面挖溝堆起的土臺子,栽幾根木樁,從供銷社借來兩塊帆布搭棚,然后在戲臺正上方,吊起一盞汽燈,“呲呲”地響著,冒著白亮的光,盡管在篷布里面,戲臺的上方仍然是光亮的。
因此,外村人來看戲,或者本村的去外村看戲,大老遠就能摸黑找到唱戲的地方——大家沖著全村最光亮的地方而來。
在演出期間,常常會鬧出一些趣事,令人捧腹大笑。有的演員,忘了戲詞,怎么辦?就有人在幕后提詞,提一句,唱一句。
臺下的觀眾摸不著頭腦,不知他們是在演出,還是在吵架。當明白是怎么回事時,臺下人笑,演員也笑……
“扯大鋸,割大槐,姥娘家門口扎戲臺,搬他姑,搬嫩姨,他姑嫩姨都沒來。”這首反映農村唱大戲時地隆重熱鬧場面的童謠,上點歲數的人都是耳熟能詳。
滿清舊社會,在劉家莊里有一個叫劉化淦的藝人,為了生計。他就離家到東山一帶進行闖蕩,在那里拜師學習唱柳腔和操作胡琴的技藝。
他學成回村后,自己招生帶徒,傳授柳腔的演唱方式方法和伴奏器樂的技藝技巧,搭起了一個戲班子,利用晚上和農閑時節,排練一些柳腔的傳統劇目,像《趙美蓉觀燈》《鍘美案》《羅衫記》等。
每到正月里先在村里搭臺演出幾天,然后,再應邀到其他村莊演出,掙個辛苦錢補貼家用和劇團里的費用。
潛移默化的作用,慢慢地村里的人也都喜歡上了柳腔,男女老少都會哼上幾句傳統經典唱段,也有不少人學會了拉胡琴,有時,一大家子人都可以操琴擊鼓各扮角色,即興唱上一出。
看戲,不是聽戲。
和梁實秋筆下的《聽戲》有所不同,因為劉之野小時候根本聽不懂戲,更看不懂戲,說是看戲也只能是看看紅火熱鬧。
那會兒的劉之野純碎就是是外行,他喜歡看戲完全是沖著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
他小時候那會兒,他們村里唱戲向來都是盛況空前,遠遠超過了放電影的規格。
劉家莊現在有個外來戶叫做陳三兩,他年輕的時候就最喜歡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