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三關后,便進入了最后的程序,稱之為“定兵”。
體檢合格并不意味著能夠毫無疑慮地成為一名軍人。
在這個時候,“定兵”還需要考慮一定的比例,這是一個決定性的環節。
先由征兵部隊人員對擬征對像進行家訪,然后軍地共同確定應征人員。
只有,等接到了正式的“入伍通知書”后,再換發了全套的軍裝,才算真正的入伍了。
所以說,閆解曠等人能在插隊的的村子順利當上兵就實屬不易了,還想挑挑揀揀的,想去這想去那的,這根本就不太可能。
這要是分配個好兵種、繁華之地還好,這要是被分配到邊疆地區,或者守衛在那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里……
劉之野曾在高級軍事指揮學院學習時,學校組織他們這些高級班的學員們去西疆某邊防部隊進行慰問。
他在這里看到了、感受到了雪山戰士們的艱難與不易。
“這里這么艱苦,你們不抱怨嗎?”劉之野問道。
“報告首長!我們很好了,有時候能吃上新鮮的蔬菜,能看到綠色!
其他地道的同志們還沒吃上新鮮的蔬菜,一年到頭看不到綠色,與他們比,我們已經很幸福了。”
一幫眼神清澈、質樸的小戰士笑呵呵的回應道,干裂德嘴唇因為笑著,撕裂了口子,鮮血流出。
“你們都是好同志!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劉之野眼神濕潤地道。
他們住的也不好,一個高山哨所里有二十多人,就這么擠在一個地窩子里睡覺,雖然擁擠不堪,但也暖和不少。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嬰兒的搖籃邊,你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
西疆的交通通訊十分困難,數萬邊防部隊的給養,一是靠青疆川疆兩條鋼鐵運輸線。
二是靠多個汽車團的戰友們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上。
通訊更是困難,一般縣設郵政局,郵政車無固定行車時間,個別邊遠縣未開通郵電業務。
干部戰士和家中通一次信,來往通常需兩個月,個別邊防點甚至需半年至一年。
看到的報紙多是一個月以前的,幾年前,每個連隊才配備了一個紅燈或熊貓牌收音機,以供部隊收聽新聞。
由于交通困難,干部在職工作滿兩周年,才可回內地休假一次,假期三個月。
戰士超期服役即三年后,才能輪流回鄉探親一次,假期30天,一般服役5年左右才可探親。
由于部隊駐地邊遠高寒,交通不便,長期處于野戰環境,鉆山溝住帳篷,無正規固定營房。
因此干部戰士家屬極少來隊探親。偶爾有個別來隊,也多在夏秋兩季。
有些執勤點的戰士們就住在一座山頭上,四周是陡壁懸崖,風特別大,無線電天線被大風吹斷過無數次,房間里不能生火做飯,屋子里又冷又潮濕,戰士們在大夏天里穿著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