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成勛跟著老伴看了一眼破損的墻壁,內心一陣波瀾,墻壁后面的字是毛筆字,而且字跡清秀,似乎還有很多。
他在老伴的幫助下,一點點地撕開墻壁的外層。他發現,其實現在的墻壁應該是有人故意附在原有墻壁之上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墻壁上的文字。
舒成勛知道這樣的事情最好不要聲張,他本身也喜歡歷史文化,所以他想自己先研究研究再說。
墻壁上的題字很多,但是筆跡卻非常秀氣,一定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人所寫。
整體的外形上,有菱形組合、有扇面組合、有豎排、有橫排……寫的人很似乎是隨意而為之。
隔了一天,舒成勛抽時間又去細看墻上的字。發現墻上有幾首小詩,其中一首詩引起了他的注意——“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舒成勛家里祖輩是武官,能寫這樣的詩詞的人實屬不多。
但是,清朝入關之后,曾經有個規定,為了讓滿族人不因為進入中原而忽視了騎射技藝,曾下令禁止滿人習寫漢字,詩詞歌賦更是命令禁止。
他想這寫筆墨的主人應該是兩百年前,自己喜歡此類詩詞,但是卻又不敢讓他人看見。但是,到底作者是誰呢?舒正勛十分好奇。
其實,墻面上的這句題詩,舒正勛多年前曾經聽過。他在仔細端詳墻面,上面有個“拙筆”的署名,這個署名讓他想起來幾年前紅學研究專家來香山時的話。
香山曾經還是曹雪芹寫紅樓夢時的住處,所以經常會有紅樓夢的相關研究人員來到這里走訪,詢問關于紅樓夢的傳說。
相傳,曹雪芹家道中落之后,他不屑于進入朝廷,所以就在家著書立說,生活越來越困窘,家里實在無米下鍋的時候,曹雪芹去到自己之前交好的親戚家借錢買米。
但是,令他意外的是,這位舊時的好友并不想搭理他,更別提給他錢買米了。
曹雪芹對此心中十分不快,于是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好友,一個叫鄂比的人。
相傳,鄂比知道后,寫了一副對聯給了曹雪芹。
這幅對聯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句。
舒成勛內心不禁有些激動,如果這樣推算的話,自己的宅子在兩百年前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啊。
他反復思量,最終決定將此事上報國家。
然而,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他對于應向哪個部門反映情況感到迷茫。
擔心上報至當地公社后,可能遭遇忽視,他靈機一動,想到了當地的駐軍。
駐扎于此的,正是警衛二師某部,他們肩負著守護香山地區安寧的重任。
駐軍干部在接到舒成勛的報告后,迅速行動,親自帶隊前往舒家,對現場進行了妥善保護,并隨即向上級師部進行了詳盡匯報。
待劉之野匆匆抵達,他即刻親自查看驗證了一下,憑借他多年累積的鑒賞功底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初步斷定此處即為曹雪芹昔日居所。
然而,鑒于自身非文物管理或紅學研究的專家,他深知僅憑一己之見難以定奪,遂決定采取更為嚴謹的態度,邀請在紅學領域內享有盛譽的專家團隊前來實地考察,以確保后續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于是,他迅速著手安排,一封封邀請函承載著對文化遺產的尊重與保護的迫切愿望,飛向那些能夠揭開歷史塵封面紗的學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