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年,開春后已經是……的第六個年頭了。
京城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
老京城人們都熟悉這句話:‘風三兒,風三兒,一刮三天兒。’那時候冬、春季節刮起風來,往往就要連續三天才肯作罷。夾雜著沙塵的七、八級大風很常見。
“要沒有飛沙,就不成其為北平。正同小日子久不感到地震,就覺得寂寞似的。京城若沒有了飛沙,我們一定要覺得有點不夠味,缺乏一種構成這個故都的要素,而感著缺陷了。”有人這么評價過京城的開春。
而且京城的春脖子很短,馬上就是人間最美四月天,京西部的山區里梨花開了,陽光明媚、春意盎然!
京城這邊已經春意盎然,而遠在北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駐地卻依舊寒風凜凜。
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北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八連,劉光天開始了第二年的兵團生活。
當初第一批來到這里的京城、東山一帶的知青剛蓋起了四排房子,而此前,他們住在廢棄的羊圈里。
劉光天感覺自己運氣非常好,一來就住上新房子,雖然是8個人擠在一張大炕上。
前年,劉光天與閆解曠、葛小虎等一眾伙伴,終于圓了軍旅夢,披上了軍裝。
然而,命運卻將他引領至北疆生產建設兵團某師八連,在這里,他踏上了新的征程,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八連是戰備值班連,鋼槍發下來了,劉光天特別興奮,但是拉練了一次后,鋼槍沒有用處,因為戰士們平時都吃不飽飯,沒有糧食進行拉練了。
而且,他們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屯墾戍邊,首先是向沙海要糧,種地養活自己,然后才是保衛邊疆。
到這了這里的劉光天起初頗為失望,他要面對的是超強度體力勞動的磨礪。
這比他在s北還要艱苦多了,不過這路是自己選的,
兵團沒有馬和牛,戰士們人拉犁,耕出一壟壟地來。
由于沙地不適宜種莊稼,種植的糜子只長10來厘米高,收割時沒法用鐮刀,戰士們只好趴在地上薅。一畝地撒下一二十斤種子,收獲時還不到10斤。
種地之余,劉光天和戰友們為兵團蓋起了家屬房、小禮堂、伙房、團部、小賣部、畜牧良種繁殖場、醫院等。
種地養不活人!兵團向國家申請了“引黃改造沙漠”的水利工程,“變相向上面要錢要飯”。
春天來了,卻沒有絲毫詩意!
水利工程開工后,技術人員“拿線一繃一比劃”,留給戰士們太多的難題。
排灌渠經過小沙丘時,戰士們拿工具往兩邊一豁就開了。
但是大沙丘有三四層樓高,等他們連滾帶爬地移走了沙丘,挖出渠道,第二天卻被流沙掩埋了。
戰士們每天和流沙打拉鋸戰。經過沼澤時,戰士們用手推車到遠處推沙土,填平沼澤地。
每推一車沙土上大壩時,戰士們誰也不敢偷懶,只要一不用力,車就不動了,甚至往回倒。
劉光天累得“總覺著自己不行了,真的不行了”。
最后,他們硬是在沼澤上堆出一道“長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