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形勢好些了,安五爺又重新成為走街串巷的三輪車夫,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他從“小安”變成了“安老爺子”。
眼看著鑼鼓巷從貴族府宅變成尋常人家,他的人生隨著胡同的變遷跌宕起伏。
蹬了大半輩子車,他還是不肯歇下來。
這就是他的念想。
“老爺子又出車啊!”
“呦!安老爺子!”
“老爺子身體挺好啊!”
“還行!”
“老爺子快歇著吧,掙那么多錢嘛使啊!”
“我留著下小的兒!”
胡同里住了一輩子,街坊鄰里誰見了誰給打招呼,騎著車老遠看見就擺手,過去大家叫他安五爺,一過六十,都改口叫老爺子。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八條胡同,對稱排列。
從南口一進,左手邊第一條胡同福祥胡同,是安五爺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右手邊第一條胡同炒豆胡同,是安五爺現在停車待客的地方。
在這里,能把車光明正大地擺在胡同口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附近的一位工商管理人員說,炒豆胡同平時就有八個三輪車夫,只有兩位有營業執照,安五爺是其中一位,其他“黑三輪”都只能藏在胡同深處。
雖然如此,他并不是生意最好的,歲數大了,沒有養家的壓力,不著急掙錢。“老爺子是尊稱,都叫你老爺子你得有老爺子的樣子。”
今天天氣挺熱,陽光暴曬,青磚路像要冒出油來,下午四點多,四個女大學生要坐安五爺的車逛逛這老京城,這是一個大活。
安五爺一思量,他擺手叫來另一個車夫,“姑娘,我要下班啦,你坐他的車吧。”
天氣熱,出來游玩的少,那位車夫一天沒開張。
“這些孩子都是外地來上學的,我家里有老有小,不容易,我這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不差這一個。”他對這位車夫解釋道。
這位車夫其實也知道怎么一回事,安五爺這是在照顧他。
于是他笑著回應道:“得嘞!五爺,您老甭說了,我明白的。”
安五爺從不到街口轉悠著拉活,打小在這轉悠,他平時就在這固定“停車位”候著。
顧客也多一半是口口相傳的回頭客。
他在鑼鼓巷長大,從小耳濡目染,腦子里裝了本京城歷史,跟他逛鑼鼓巷,一步一個故事。
“鑼鼓巷其實叫羅鍋巷,中間高、兩頭低,像一個羅鍋,羅鍋不好聽,改叫鑼鼓巷,元朝建成,七百多年歷史了。”這是安五爺的胡同游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