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街上賣饅頭的都早早回鄉過年了。
每年臘月二十三左右,各家各戶都得自己蒸饅頭,也圖個“蒸蒸日上”的講頭。
這饅頭不但要自己和面、上籠屜、蒸饃;連那饅頭里的豆餡也買不到現成的,只能用糧店供應的紅小豆自己糗。
白菜、凍豆腐、豬肉、魚、酒這些最基本的年夜飯材料中,也就白菜便宜一些,也就2分錢一斤,是當時家家的必備菜,每年入冬各家都得儲存兩三百斤。
這會兒凍豆腐買不到現成的,只能把買來的鮮豆腐直接往外邊一扔,自行凍成凍豆腐,倒也純天然。
買的豬肉多是帶骨帶皮的,七八毛錢一斤,一家也就買5斤,另外再買1斤作為包餃子的肉餡用;有魚吃是最難得的,憑副食本可以買到2斤左右帶魚,全家都稀罕。
再有,就是過年一般家里都會買點酒,大多是一兩塊錢的直沽高粱。總的算下來,人口少的家里,一頓年夜飯也就花銷不到10元錢。
比起在京城里的好生活,外面的京城人這個年過的可就差遠了。
去年冬閑,由于楊曉彤等剛從京城探親回村不久,就不準備再回京了,1976年的春節還在村里過。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了,知青窯洞里冰鍋冷灶,遠離親人的京城知青們,紛紛依在門框上,坐在石階上,他們又想家了。
寒冬臘月,瑟瑟的北風吹得人伸不出手,村莊里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著。
磨面、碾谷、做豆腐,都為今年的春節做著準備。
知青們看到老鄉們家的饃蒸得雪白,自己的怎么做不好,她們就虛心請教。
隨后到隊里領出白玉米、小麥、豆子,開始為蒸饃做準備工作。
棒梗等男知青們先碾白玉米,出面后用細籮篩過,篩出的細白玉米面單獨留出,剩下的粗點的面留著煮粥了。
再磨小麥,磨出的面粉同樣用細籮篩出,剩下的就是麩皮了。
面都磨好了,楊曉彤等女的就把白面和白玉米面和在一起發面,隨后把和好的面放在炕頭上。
第二天,她們把面發了,準備蒸饃。
兩個新來的女知青給打下手,她們挑水、燒火,楊曉彤再使堿、揉面。
忙碌中,她靈機一動:在京城時,每逢春節,她媽媽都蒸花饅頭。
楊曉彤媽媽雖是個南方人,但入鄉隨俗。
她心靈手巧,蒸的花饅頭特別好看,有花、有鳥、有小動物……
楊曉彤想起來她母親的做法,也學著蒸吧!于是她蒸了一部分饃后,就開始捏花。
她拿了把剪子做刺猬、小鳥、青蛙、小兔,甚至還做了個烏龜。
新來的知青們看著有趣,忍不住也伸手做了起來。她們倆一邊展示自己的作品,一邊被彼此的作品逗得哈哈大笑。
有的人的作品雖然四不像,但她依舊興趣盎然。
這也算是苦中作樂吧!
女知青們的笑聲把鄰近的幾家婆姨全招來了。
這些大嬸嫂子們七嘴八舌,這個說:“這女子們行啊,還會蒸花。”
那個說:“憨女子,咋還捏了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