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月沒有吊車,沒有鏟車,官兵們就用鋼鐵般的臂膀和肩頭,抬走了70多塊水泥板、14根水泥梁、上千斤的鋼筋之后,才終于看到了雙腳被兩根水泥梁死死卡住不能動彈的幸存者……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幸存者看見解放軍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求求你們,快把我的腳鋸掉吧!再也不能讓你們擔險受累啦!”這句話讓在場人心頭一緊,眼淚忍不住滾了下來……
“您不要喊,不要喊!再苦再累,我們也要把你完整地救出來呀!”在幾十號人的努力下,大梁終于被吊起來,這位幸存者活了下來……
到了8月下旬,天氣轉涼,喬頭地區的露水格外重。
清早起來,閆解曠這些軍人們住的帳篷、蚊帳全都濕漉漉的。
由此,同志們想到受災群眾將如何熬過寒冷的冬天,他們應該把過冬的房子給他們蓋好。
小山區是喬頭市最稠密的居民區,房屋低矮破舊,人口密集。
這里遇難的人不多,但受傷的多,住房需求緊迫。
閆解曠等人就負責在這一帶“蓋房”。
他們就地取材,用倒塌的房屋廢料做“蓋房”材料。
白天黑夜連軸轉,十天內蓋起了500多間防寒棚,解決了大部分該地受災群眾們的過冬問題。
完工前的三天三夜,官兵們幾乎沒合過眼,大家把這次“蓋房”會心地稱之為“小山會戰”。
……李抗戰和他們重炮營的戰士們,平時就是干的“細致活”“體力活”,他們營先后在廢墟中清理經手的物資不下一萬噸。
從貴重的黃金、手表、現金到成批的機器設備、生產用品,從普通的衣服到一顆螺絲釘,都做到“不損、不丟、不占”,彰顯了人民子弟兵的素養和情操。
在救災最艱苦的日子里,官兵們露宿街頭,蚊蟲叮咬,露水濕透了衣被,都絕不動用堆放在身邊的木料、篷布、油氈等救災物資。
有的群眾心疼地說:“你們哪怕搭個大棚,擋擋露水也好啊。”
這期間,李抗戰部還參加了地震棚救火等戰斗,更主要是搭建地震棚的任務十分艱巨。
由于戰士們都沒有干過這樣的活,大家在干中學、學中練,并虛心學習基建工程兵的經驗和做法,在坍塌的廢墟中建起了一排排防震棚,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給地震災區帶來了勃勃生機。
一些戰士正在為供銷社職工蓋簡易棚,豎了一根大圓木當房柱,埋好后發現高出一截,旁邊的群眾建議鋸掉。
副營長李抗戰卻說:“現在是蓋臨時住房,保留住這根木料,將來會有更大用處。”他們硬是把埋好的木頭拔出來,重新挖坑再埋。
在喬頭抗震救災的日子里,來自京城衛戍區的官兵們夜以繼日,使盡了渾身解數,但仍覺得有許多失誤與遺憾。
這年月救災設備落后,工具奇缺。
面對一片廢墟、聲聲呼救,救援的戰士們只能用手……手磨爛了、卻依舊不停……
即使是這樣,依舊有許許多多遺憾的事情發生。
救災的第一天下午,蔣建國所部奮力救出了一個7歲的小女孩,名叫楊春蘭。
當時被壓在水泥板下動彈不得,眼淚已經哭干的她,頭腦還很清晰,把自己的經歷向蔣建國他們一一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