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尸體附近,卻沒有發現大量血跡,以及搏斗過的痕跡?
另外,兇手為什么要用鈍器擊打三十九下,才使受害者致命?
根據李愛國以往的偵破經驗,認為兇犯極有可能受到了環境的限制,在這個環境中,兇手的力氣和動作得不到全面施展,致使兇器舉不高,使不上勁。
這個環境極大可能是在駕駛室中,也就是說,兇手還會開車。
有人會問會開車能有什么好奇怪的?
會開車不奇怪,但這是七十年代末,幾乎沒有私家車,有車的全都是公家單位。
所以,這年頭司機還是很吃香的工作。
相對的來講,這一發現對犯罪嫌疑人的調查很有幫助。
時間眨眼來到了一月21日,距離發現死者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十多天了。
這馬上要過年了,自從發現曲麗珍的包裹后,案子又進入了死胡同。
再沒有了什么進展,令專案組的人們心急如焚。
葛叔平還想著在年前破案呢,看樣子是不成嘍!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在專案組的焦頭爛額之時。
這一天中午,金盞公社北馬房大隊的一名拖拉機手突然來報案。
這名拖拉機手自稱在發現死者的前一天傍晚7點鐘左右,他曾經看到過一輛小臥車在田間行駛。
當時他還納悶,是誰把這么金貴的東西開到了坑洼不平的泥路上呢?
由于當時他離得遠,什么車型沒看清,只能看清車的尾燈是橫排的,特刺眼。
這可是重要線索,因為這年頭的汽車很少,小臥車更少,無外乎就是那幾個牌子車型。
而且有小臥車的全是公家單位,級別不低的單位領導才有專車。
根據這條線索,葛叔平讓專案組找來了幾輛車,做了實地行車試驗。
其中有一輛豐田牌小臥車(豐田海獅),那個拖拉機手十分肯定那晚看到的車跟這種車非常相似。
雖然掌握了大致的車型,但偵破工作依舊非常艱難。
因為在京城里使用這種車的大大小小的單位有好幾百個。
到底哪一輛才是兇手駕駛過的呢?
總不能一輛輛地全部進行排查,這樣也太耗費人力物力了。
偵破工作似乎又陷于了僵局。
真是無巧不成書。
這會兒,有位即將退休的老刑偵王忠盯著線索突然想起來一件事來。
王忠擰著眉毛說:“葛處,我記得去年8月6號,有個南河東都來京開會的女干部馮娟。
馮娟當時來報案,說她在京城站被一個中等身高的中年男子給騙上一輛掛著褐色窗簾,套著乳白色草席坐墊的小臥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