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林與李愛國等一眾特警,圓滿完成了任務,凱旋歸來。
清晨7點半,天邊剛泛起魚肚白,他們便風塵仆仆地從津港返回了市局。
治安處長葛叔平聞訊后,臉上頓時綻放出喜悅的笑容,“太好了!真是辛苦各位同志了!這次抓捕行動如此順利,等案子一了結,我一定好好給你們慶功,好好犒勞犒勞大家!”
劉鐵林臉上掛著笑意,爽朗地說道:“好,葛處,我們就回去安心等著您的好消息啦!”
兩人因心情大好,相互間開了幾句玩笑,氣氛輕松愉快。
隨后,劉鐵林便帶著隊伍,浩浩蕩蕩地返回了特警大隊。
另一邊,葛叔平催促著李愛國等人趕緊用餐,不要耽誤時間。
他決定立即對耿三桂展開審訊,希望能趁熱打鐵,取得突破。
葛叔平也不怕撬不開耿三桂的嘴,因為他們的證據充足。
這不得不說,這件案子能如此順利的破案,現場發現的那張紙最為關鍵。
當時偵查員們在檢查死者的隨身衣物和遺物時,發現了一張被水浸泡過的紙團。
經過技術科烘干平整后發現是一張電報的底稿。
電文為:“9日乘166次,10日到京望接”,電報系1月9日上午從牡江發出,收報人系家住京城市xc區百萬莊未區2棟3號的章蕓華,發報人叫曲麗珍。
經查實,章蕓華曾經系黑江建設兵團密山農場的女知青,前年4月因病退回京城工作。
李愛國立即帶人找到章蕓華核實情況時。
章蕓華表示:“這份電報是1月9日收到的,但因為發報人沒有署名,所以我沒去京站接人。
嗯,估計是和我一起插隊的滬海女知青曲麗珍拍發的。
因為我回京城時曾經把京城的住址留給了曲麗珍。
當時曲麗珍表示她回海海探親路過京城時會來找我玩。”
李愛國隨即把死者的照片拿出來讓章蕓華看。
經章蕓華的辨認表示:“看著像曲麗珍,但我不能肯定。”
于是李愛國等人這才連夜去了黑省牡江。
經查實,曲麗珍時年26歲,家住滬海市pt區曹楊村63號,1970年插隊到黑江建設兵團,被分配到興凱湖農場新村磚廠當工人。
平時為人老實,生活儉樸,作風正派。12月上旬請假回滬海結婚被批準。
1月8日和京城知青孫福慶、興凱湖農場造紙廠職工周紅軍結伴離開興凱湖農場。
李愛國于是又找來經孫福慶,經過孫福慶證實:1月9日一早三人抵達牡江時,他陪同曲麗珍去牡江電報局發了一份電報,收報人就是章蕓華。
隨后在1月9日12時50分他們三人乘上166次旅客列車,于1月10日18時27分抵達京城站。
出站后,周紅軍去了勞改局宿舍,他自己則被家屬接走。
而曲麗珍則說在車站等章蕓華來接她,所以就此告別。
此外,孫福慶還證實:他們從興凱湖農場出發時,曲麗珍還帶著滬海牌手表一塊、豆油兩桶(總共17斤,由兩只白色的牡丹牌塑料桶分裝)、約100多元現金、數十斤全國糧票。
而這些東西在案發現場并沒有找到,應系被犯罪分子搶走。
另外經查實,1月10日案發當晚,某首長在外地開會,并沒有帶汽車和司機。
因此耿三桂有充足的自由作案時間。
現場附近不遠就是某部所屬的農場,耿三桂經常駕車載著首長去那里視察。
因此,耿三桂對那一代的地形和路況都十分熟悉。
且耿三桂的樣貌和專案組刻畫的犯罪分子樣貌比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