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就是戰爭,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痛苦的存在。
是軍人以及烈士們的家屬用他們消瘦的肩膀獨立支撐起這一切。
或許這樣的現實太過殘酷,負擔也太過沉重。
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幸福的生活中感受到千千萬萬人為我們付出的一切。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后,大部隊回防,一些戰士們手捧著烈士們的骨灰盒。
當這些骨灰盒按程序妥善處理后,烈士家屬們已經泣不成聲。
面對失去的戰友,軍隊也為烈士家屬提供了盡可能多的關懷。
一一詢問她們的心愿和需求。
然而,幾乎所有的烈士家屬都選擇默默承受,寧愿咬緊牙關,也不愿連累部隊。
她們用自己的行動,為親人守護了最后的尊嚴。
作為他們的指揮官劉之野也是最為悲痛的。
都說慈不掌兵,善不理財。
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看著出發前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他們都是好小伙子啊,現在卻長眠于此。
即使是他這個從軍三十年,經歷過無數戰爭的老兵,也禁不住淚流面面。
“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促進解決烈士、傷殘軍人家屬們的生活保障問題……”劉之野心中暗暗發誓道。
不過眼下的當務之急地是安葬烈士們的遺體、以及撫血問題。
因此在涼山戰役之后,夏軍大軍慢慢撤離回了國內。
但當所有夏軍部隊都已撤回國內時,卻有一支小部隊“逆流而上”,再次深入了“白眼狼”境內。
這支部隊的規模很小,僅僅只有200人。
該部隊由40名民工和夏軍42軍124師的160名戰士組成。
這支小部隊再度進入“白眼狼”境內,是因為他們要去執行一個很特殊的任務,那就是帶回108名戰友的遺體。
說到這108名夏軍戰士的遺體,還要追溯到弄梅隧道激戰。
在夏軍部隊占領“白眼狼”的平高后,前面就是涼山,也就是我們上邊說到的“白眼狼”首都最后的地理屏障。
平高和涼山省之間,山脈眾多,重巒疊嶂,只適合輕步兵通行,重裝備無法通過。
這時候在平高省和涼山之間的“4號公路”和公路上的弄梅隧道,就引起了夏軍的注意。
只要拿下了這條公路,夏軍的坦克和火炮就能拉進涼山。
于是兩軍就在弄梅隧道展開了激戰,夏軍派出了124師372團作為主力,對弄梅隧道發起猛攻。
這場小戰役的結果自然是夏軍大獲而勝,駐守在弄梅隧道的敵軍,四散潰退。
以至于后來在打涼山戰役時,夏軍能拉大量火炮上涼山前線。
幾乎把整個諒山轟平了,為夏軍取得了巨大的火力優勢。
但在弄梅隧道激戰中,372團也有不少戰士犧牲,而當時正處于戰爭的關鍵時期,戰機不可延誤。
所以372團當時并沒有時間將犧牲戰友的遺體小心存放起來,只能選擇就地掩埋。
到夏軍攻克涼山后,所有部隊回國,這些犧牲在弄梅隧道激戰中的戰士們該怎么辦?
他們不應該被遺留在異國他鄉。
面對這種情況,前線副參謀長劉之野,下達了要將戰友們帶回國的命令。
于是就有了這支重返“白眼狼”境內的部隊。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