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便拿起何秋的相冊,雙眼久久凝視,目光充滿期待和羨慕。
戰友們聽班長這么一說,呼啦一下圍攏過來,爭著搶著翻看相冊,看到何秋與天安門的合影,個個贊不絕口。
有一名戰友竟飽含深情地哼唱道:“雄偉的天門,壯麗的廣場,各族人民衷心敬仰的地方……”
何秋一聽,忍不住笑了,這不是那首家喻戶曉、名為《雄偉的天門》的歌曲嗎。
而更多的戰友說:“長這么大,還沒去過燕京呢,什么時候我要到了燕京,一定要去天門廣場,要在天門前留個影。”
說到這兒,他們把目光投向何秋,那目光同樣充滿期待和羨慕。
瞬間,何秋竟不再想家了,內心充滿自豪與驕傲。
經歷了大年三十兒晚上那一刻,何秋突然覺得身上的責任重了,因為他是燕京兵,他和天門合過影,決不能給燕京丟臉。
此后,在部隊訓練及日常生活中,何秋處處爭先,當兵一年,兩次受到部隊嘉獎。
何秋覺得東北這旮瘩可真冷啊!
起初他還真不適應這里的生活。
何秋他們連駐守在東北長白山脈的一個山林里,冬季氣溫一般在零下二、三十度。
厚厚的棉衣褲、棉絨軍帽、羊皮手套、大頭鞋、羊皮軍大衣是他們東北軍營裝備的特色。
東北這邊的軍營吃、住、行條件相對比較艱苦。
但來自祖國各地的戰友們慢慢的喜歡上了東北軍營嚴肅整潔的環境氛圍。
在這個資源匱乏的年代,部隊駐守在山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
剛來東北軍營的新戰士都很難適應艱苦環境。
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
“興致沖沖來軍營,
艱苦環境難適應;
一日三餐難下肚,
悔不當初來軍營。”
部隊伙食很普通,除逢年過節改善伙食外,平時大多是粗茶淡飯。
何秋他們的主食叫做“二米飯”,是將大米和高梁米摻和在一起蒸出來的米飯。
東北軍營冬季吃蔬菜大多是“老三樣“。
入冬前將大白菜,土豆和蘿卜儲藏在菜窖里。
在漫長的冬季,上頓下頓吃飯都離不開這三樣蔬菜,想改善伙食條件非常有限。
這年頭東北部隊戰士的伙食標準每人每天0.62元。
平時細糧少粗糧多,蔬菜和肉也很少。
絕大多數的連隊伙食安排除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逢星期天只安排吃兩頓飯,上午開飯時間9點30,下午開飯時間4點。
其主要原因就是給炊事班更多休息時間。
節假日改善伙食通常是包餃子,由炊事班提前先把面粉和餃子餡發到班里,班里戰士們集體包餃子,包完后再拿到炊事班伙房鍋里煮。
班里戰士集體包餃子集體吃餃子是東北軍營的生活習慣和傳統。
很多新入伍的戰士初到東北軍營,對軍營的生活習慣很是有新鮮感,久而久之編出東北軍營“四大怪”順口溜:
“被子不分里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