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越到節假日,戰備值班越不能松懈。
因為,在軍人的字典里,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
萬家團圓時,將士備戰忙。
過節、休假只是“準備打仗”敘事里的一個句讀、一首插曲。
軍營的年味里有奔赴。
踏上返鄉的列車,回去看看父母、陪陪妻兒。
與無數常年在外的人們一樣,家也是很多軍人的旅途終點。
但軍人的奔赴,還有更遠的目標,那是“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家國情懷,是能打仗打勝仗的不懈追求,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勠力擔當。
軍營的年,是戍邊將士365天中最高級的一次儀式!
年味的巔峰當然是除夕,營房哨所,窗明幾凈,屋里屋外,歡聲笑語。
大紅的燈籠高高的掛起來,靚麗春聯美美的貼起來,豐盛會餐的飯菜端上來,以班為單位,圍著桌子坐開來。
士兵們像是在奔赴一場盛宴,又像是在用這種極其隆重的方式,告別過去,忘掉煩擾,敞開懷抱,迎接美好,這就是所謂的“辭舊迎新”。
營區路邊的兩排白楊樹,在嘹亮的《我是一個兵》回蕩下顯得格外高大和挺拔。
樹干上搭配著戰友們手工制作的小彩燈和迷彩燈籠,讓火熱的高原軍營顯的年味十足。
營連門口貼對聯是部隊老傳統,連隊的文書兼軍械員是能書會畫的“小秀才”。
除夕的前一天,何秋他們會利用訓練歸來的時間或晚上看完新聞聯播之后的時間寫對聯。
備好簡陋的“文房四寶”,便隆重地邀請“小秀才”蒞臨連部。
當大紅紙上寫上遒勁的行書“強軍首推特務連,敢打硬拼好兒男”的時候,連部一片掌聲。
年味從食堂油鍋里升起飄到營區,那香味一直彌漫在邊城的上空
大老遠能聞到縷縷清香、讓人直咽口水,那香味指引巡邏官兵在回營的路上,一刻也不想停留。
過年吃餃子,是邊防連隊的“年俗”。
餃子來源有三,一是大家伙在炊事班“臉盆盛餡酒瓶搟皮”自己動手捏的,二是臨時來隊的軍嫂們給他們送的。
三是離家不遠的戰友父母親朋寄的。
年三十,何秋他們還是按照一日生活制度正點開飯,炊事班統一煮水餃,此時他們不需要蒜泥、醋之類的蘸料。
會餐開始,每名戰友夾餃子的手會不約而同的顫抖,餃子還沒到嘴邊眼眶里的淚便打轉轉。
控制力強一點的戰友咬一口餃子的瞬間便將淚咽下肚子,較為感性的戰友則哭的稀里嘩啦,餃子吃完了卻不知道什么餡。
這就是地地道道的軍營年味。
…………
隨著鐘興國鐘興旺這兄弟倆出息了,他們父母搬到了鎮上開了個小飯館,家里還拉上了電話。
“媽!今年過年我可以回家探親,還有一個好消息告訴二老,就是我……”
兒子電話來得突然,鐘興國他娘一邊用圍裙擦手,一邊聽完電話,直接愣在了原地,半晌才回過神來朝廚房喊道:“老頭子,兒子過年要回來,還帶了女朋友!”
鐘興國他爹正在研究怎么燒一鍋好湯,聽得這話,手一抖,差點把鹽當糖放進去。
不過,驚喜歸驚喜,迎接未來的兒媳可不是什么簡單的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