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這邊的衣服比較洋氣,領導著燕京的時尚潮流。
今年在路口的東北角把角,開了第一家肯德基,天天爆滿。
這肯德基是外企,服務員個頂個都是長得挺漂亮的燕京大妞。
那服務態度也是充滿了燕京外企特色,兩句話能噎死你,
“您別叫喚了,我知道您餓了,可我不得挨個上嗎?
您去食堂吃飯不也得排隊嗎?
我這忙一中午了,也沒吃飯呢,也餓著呢,我找誰去啊?
您看我叫喚了嗎?怎么著?您有意見啊?”
服務員把桌上的小本遞給你,“這有意見本,您哪不滿意您都寫上!別憋著!”,
你這剛奮筆疾書吭哧吭哧寫好意見,她拿過來刺啦一聲給扯下去,
兜里一裝走人了,你再怎么叫喚,人家也不搭理你了,該等著還是得等著。
再往北路邊是特別特鞋城,是閆解成師弟馬偉都的朋友李成儒開的。
這關系繞的!
再往北拐進去就是勸業場,里面有幾百個個體攤位賣服裝和小吃。
如今的燕京人,你說你沒在勸業場逛過攤兒,那您一定是郊區的或者不知道打哪漂過來的外地人,不是咱城里人。
這里練攤的大多是燕京本地人。
這年頭城市里,戶口、糧票和副食本限制了人口的流動,燕京城的外地人很少。
所以很多燕京人做著各種練攤兒的生意,的確有人因此賺了不少錢。
但等幾年后外地人來了,燕京人就很少再做小商小販的生意了。
沒轍,在這個領域里,俺們老燕京人也著實干不過外地人。
如今的老百姓家里自行車、機械手表、縫紉機、收音機四大件成為象征。
私家車尚不流行,父親的自行車上才是幸福感的載體。
像許大茂那樣買輛幾十萬的車,那簡直是爆炸性的新聞。
武俠小說、可樂飲料、喇叭褲、牛仔褲開始流行,時尚在變革。
這一時期,燕京的變化如潮水般涌動。
城市的面貌在不斷地改變,這年頭已經有人開始使用電腦了。
盡管當時還沒有windows系統,dos系統的使用也顯得有些別扭,但這標志著科技時代的到來。
劉氏四大金剛之一的劉述成,身為“劉氏金融投資集團”的當家人,已然將視線投向了計算機軟硬件與互聯網領域。
話說這互聯網,早在1969年便已出現,只是發展至今,尚欠成熟,還沒有完全實現商業化。
這幾年是全球互聯網誕生的關鍵時期。
這時的互聯網是幾所大學里為了搞科研方便聯,用了超級計算機做聯系用的。
等再過上幾年,才會出現社會性目的地互聯網。
當然,就會出現商業目的地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毋庸置疑,此乃未來之大勢!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