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在永定河龍泉霧村河段上架設了一座鋼架橋。
打這起,龍泉霧村的渡船廢棄,渡口從此成為了歷史。
“那這香白杏成為宮廷貢品有何說法?”李則凱捏起一枚香白杏,好奇地問道。
“相傳,八國聯軍……”
慈禧太后倉皇西逃,途經龍泉霧時,饑渴難耐,派人四處尋找食物。
村民聞訊,送來一籃白杏,慈禧食用后滿口清香,贊不絕口。
后來,慈禧回到燕京城,要求龍泉霧村每年向皇宮進貢香白杏。
由夏至這天開始,慈禧每天早餐后的水果必吃龍泉霧的香白杏,并把香白杏賜給她的近臣和宦官,龍泉霧香白杏從此名聲大振。
香白杏自打成了宮廷貢品后,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有一年,龍泉霧村委派曹老漢挑一擔香白杏去皇宮進貢,不料,半路遭到搶劫。
他回村后謊稱,清香四溢的香白杏引來了八仙,那一擔白杏被八個仙人吃了,八仙還邀他同游四海。
從此,村民們戲稱曹老漢為曹九仙。
過了龍泉霧,劉本成一行又來到永定河上游。
這里有個太子墓村,以盛產優質蘋果聞名遐邇,被譽為“京西蘋果第一村”。
“太子墓?”李則凱一邊在河邊游走一邊想,這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果然,在鐵索橋頭的《太子墓村碑記》上,我李則凱找到了答案。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嶺,經過一個村莊時,吃到一種沙果,奇香無比,只是果實太小。
于是,他命人將沙果樹與蘋果樹嫁接。
嫁接后的果樹結出的果實香甜如沙果,碩大如蘋果。
村民們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將嫁接后的果樹稱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實稱為太子蘋果。
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將村名改為太子墓。
碑文記載了太子蘋果的來歷,也記載了太子墓村名的由來。
太子蘋果的出類拔萃離不開永定河水的滋養。
永定河自官廳水庫奔流而下,流經太子墓村時,在村莊與果園之間形成寬闊的河面,并有瀑布轟然作響。
一座鐵索橋橫跨永定河,過了橋,就是太子蘋果種植園。
一位正在果園勞作的果農告訴李則凱一行,過去作為皇家貢品的太子蘋果,經過多次改良,已經成為富士蘋果。
永定河畔的碳酸鹽褐土,非常適合蘋果樹生長。
另外,山高氣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聚糖分。
所以太子蘋果不僅個大均勻,而且脆甜可口。
“劉家莊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在八十年代初引進倭國的富士、美利堅蛇果等國際著名品種后,品質進一步優化,太子蘋果曾被指定為國宴專用產品。
每到收獲季節,四五百萬斤的蘋果很快被訂購一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