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月餅是從市場上買回家的,而團圓餅一定是自己家里做的;
二是用料、做法和吃法完全不一樣。
月餅就不用多說了,而團圓餅一定是蒸出來的。”
“蒸出來的團圓餅?”這引起了李則凱的好奇心。
于是,他就現場觀摩了劉本成的母親跟嬸嬸們做傳統團圓餅。
這些大嬸們將發好的白面加堿揉好后,根據籠屜的大小先搟成四片薄面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玫瑰汁或桂花汁,并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干什么的,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搟一些比較大的面餅,從上向下將其包成大圓形餅,上屜蒸半小時。
蒸熟后再在餅上打印上福、壽等紅字印,更講究者甚或可以印上月宮蟾兔的圖案,并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紅絲即成。
從原料上說,也許不大符合現代人的口感,但在過去,團圓餅是中秋祭月前必須制作好的食品。
每當祭月之后,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塊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意。
當然如果實在嫌制作團圓餅麻煩,烙張用紅糖和芝麻醬制作的糖餅亦可。
團圓餅蒸熟放涼后,李則凱品嘗了一個,感覺還不錯跟香江吃的廣式月餅相比又是一番滋味。
至于月餅,起初劉家莊人只會做自來紅和自來白這兩樣。
后來,劉家莊的食品廠成立了,又有了做翻毛、提漿和酥皮月餅,餡兒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棗泥、豆沙等種類。
自來紅烤色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為餡,外皮上畫一黑紅色的圓圈,而自來白則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錦餡月餅,外皮純白。
“劉家莊食品廠”生產的這些月餅多在京津地區出售,一入八月,各商家就會懸掛起綴有紅布條的長方形紅水牌,上面寫著“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滇式月餅”等,其實這都是“劉家莊食品集團”生產的。
這些月餅制作精美,口味不比“稻花香”生產的差。
最讓李則凱感興趣的是劉家莊地區中秋期間還有一項重要活動。
今日在其他地方已屬罕見,那就是演月令戲。
月令戲最初是在宮廷里演出,名字叫“月令承應戲”,由升平署排演,戲目如《丹桂飄香》、《霓裳獻舞》等,在宮廷里的“福壽祿”大型戲臺上演出。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對中秋節非常重視,她從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要在頤和園里過整整五天節,除了跟眾后妃們進行祭月典禮外,還要大擺筵席,邊吃邊賞月,并張燈結彩,放焰火,自然也少不得看戲。
民間能看到的最早的應節戲,乃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老創排的《天香慶節》。
以搗霜仙子與金烏大仙的婚變,象征日月之爭。
王老自飾搗霜仙子,起打時,用長柄玉杵。
錢金福或者李壽山飾演陽精大圣金烏仙。
“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
劉家莊人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現在有的燕京年輕人已有點陌生了,但在過去,這位“爺”可是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