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約起源于明末,清代時盛行用于祭月并成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每到中秋節前,一進八月,前門、后門、東四、西單等處都擺滿兔兒爺攤子,可最集中的地點還是花市大街,這里零整批發,品樣俱全。
李則凱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燕京這邊過節祭拜兔兒爺的傳統。
因此,臨行前他還給自家侄子侄女們買了一些制作精美的“兔兒爺”當做過節禮物。
難道這些制作精美的“兔兒爺”不比歐美倭國那些動漫玩具手辦來的有意義?
劉家莊賣“兔兒爺”的攤子都呈階梯式擺滿,兔兒爺最大的三尺左右,最小的一兩寸,貨架子上的兔兒爺一層比一層小,色彩繽紛、非常好看。
這些兔兒爺是由膠泥放入模子里制作的,不論大小一律是三片子嘴,支棱著兩只長耳朵,人形兔臉,臉上描眉,油粉有紅有白,身上全披綠袍,頂盔束甲,插旌旗,騎獅虎猶如將軍威風凜凜。
有的是懷中抱杵的小兔在搗藥;還有的肘關節和下頜能活動,稱“吧嗒嘴”兔兒爺,特讓孩子們喜歡。
劉家莊人一般來說除買大的兔兒爺祭月使用,還要買幾個小些的供孩子們把玩。
李則凱有好奇地請教道:“那為何稱這兔子玩偶為兔兒爺呢?”
劉竟齋則笑著道:“這背后與我們燕京的'爺'文化緊密相關。
在我們燕京,爺不僅是一種尊稱,更代表著一種威嚴與地位。
因此,有恩于百姓、深受大家喜愛的玉兔也被賦予了這一尊貴的稱號……”
但是,劉竟齋對李則凱說這制作“兔兒爺”的手藝幾年前差點失傳了。
隨著時代的演變,京城人過中秋時節拜祭兔兒爺的習俗逐漸被淡忘,“兔兒爺”的形象也漸漸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而劉家莊是燕京少數還正在堅持這老傳統習俗的地區。
七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老一輩藝人們的相繼離世,兔兒爺這一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機。
幸運的是,“劉家莊民間藝術保護中心“在多方尋訪后,終于找到了年近六旬的劉起翔老師。
這位身懷絕技的老藝人,成為恢復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的最后希望。
劉家莊民間藝術保護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搶救與傳承民間文化遺產的專業機構。
自85年成立以來,該中心組建了由民俗專家、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專業團隊,足跡遍布全國。通過深入調研、系統整理和數字化保護,已成功搶救了包括皮影戲、剪紙、泥塑等在內的228項傳統技藝,其中43項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劉起翔也不負眾望,憑借著深厚的記憶和精湛的技藝,成功地將兔兒爺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
他是繼承父業,自幼投身于泥彩塑的創作,這成為了他的必然選擇。
傳統的兔兒爺雖然是由膠泥燒制而成,但隨著膠泥資源的日益減少,劉起翔巧妙地將原料替換為陶泥,這樣不僅易于保存,還能保持其原有的藝術魅力。
在制作過程中,他需要先用模具翻塑出兔兒爺的空心胎,再經過長時間的晾曬、拋光和修邊,使兔兒爺的臉部呈現出光滑細膩的效果。
接下來,便是進窯燒制和最后的上色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