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系列精心制作,一個神采奕奕的兔兒爺才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
近年來,隨著“劉家莊民間藝術保護中心”這樣的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傳統手工藝品的生意也變得愈發火熱。
然而,一些人為了追求利益,缺乏對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加之“短平快”的制作模式,導致他們制作出的產品往往粗制濫造。
劉起翔對此表示擔憂:“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版本的兔兒爺,但因為缺乏對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這些作品往往不符合傳統的規范。”
他對傳統兔兒爺的堅守與創新有著自己的見解。
劉起翔堅決反對任何有悖傳統的隨意改動,例如,有人為了美觀,將兔兒爺背后的靠背旗從一桿增加到兩桿甚至四桿。
他解釋道:“兔兒爺背后的這桿旗蘊含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傳說中,兔兒爺是在寺廟的山門外被發現的,這桿旗正是他發現地點的象征。
在老燕京,甚至有一句歇后語‘兔兒爺的靠背旗——獨挑’,常用于市井街溜子之間的單挑場合,寓意一對一的公平對決。
劉起翔進一步指出,像兔兒爺這樣的民間物件,承載著深厚的民族記憶和文化傳統。
因此,在制作過程中,他始終遵循清代以來的傳統造型,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不過多追求現代審美。
在他看來,只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才能被稱為真正的藝術瑰寶。
此外,兔兒爺的坐騎也各有寓意。坐象兔兒爺象征著吉祥如意,因為“象”與“祥”諧音;
坐虎兔兒爺則寓意事業興旺、人脈廣泛;而坐黑虎兔兒爺則代表著鎮宅平安、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
坐麒麟兔兒爺則取意于“麒麟吐書”的典故,象征著學識淵博、學業有成。
這些不同的坐騎選擇,都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我小的時候,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當皎潔的月亮掛在夜空時,家中長輩便會忙碌著在庭院里布置中秋供桌。
供桌上,一盞明亮的燈籠高高豎起,兩張八仙桌整齊地擺放著。桌上除了銀制供具、焚香蠟燭外,
還有寓意豐富的各式果品:雞鴨鯉魚象征著富富有余,蘋果寓意著平平安安,長節藕寄托著長長久久的愿望,石榴與西瓜則分別象征著紅紅火火和團團圓圓。
此外,還有帶枝帶葉的毛豆,這是兔兒爺愛吃的食物。
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尊“兔兒爺碼兒”和彩繪泥塑的兔兒爺了……”劉竟齋又說起了古。
他見香江年輕人李則凱對這些燕京老傳統特別感興趣。
劉竟齋講的非常起勁,他這人好為人師。
于是,他對李則凱又科普起一些老燕京人過中秋的傳統習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祭月的習俗就是從周天子時傳下來的。
《禮記》一書上說'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