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前夕,香江著名投資集團“劉氏海外投資”的掌舵人劉述棟先生展現出一貫的慷慨作風。
他不僅為全體員工安排了為期三天的帶薪假期,更精心準備了豐厚的節日福利——每位員工都收到了沉甸甸的現金紅包,以及包裝精美的中秋禮盒。
這份暖心的節日饋贈,充分體現了這位商界領袖對員工的人文關懷。
馬忠要回燕京,他的老同事包叔又一次開車前來送他過關。
從香江開車入關,經過寶縣灣大橋時,迎面便可見巍峨雄壯的華潤“春筍”。
每次路過這里,包叔都會緊鎖眉頭地說:“路沖煞,少財敗運有災禍。”
此時,馬忠都會半開玩笑地回應他:“那是你們香江人的角度。”
“后生仔,就系后生仔!”
這是包叔的口頭禪。
包叔,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江人,出生于50年代初,年輕時趕上了香江的大時代。
歷經近五十年,包叔波瀾起伏的一生寫滿了關于香江的傳奇故事:
豪門爭斗、廟街、古惑仔、香大高材生、“今夜不設防”、中環金融高富帥、移民潮、破產。
當然,還有獅子山精神與皇后大道東的叛逆……
馬忠與包叔相識已七八年有余。
那年,馬忠第一次來香江,在銅鑼灣掃貨時,發現手里的港幣不夠,便急于換錢。
突然,一個身形細長、兩鬢白發的老人出現在他面前,此人正是包叔。
初見包叔,他已年近四旬,神態略顯憔悴,但依然保持著香江男人固有的整潔、禮貌與講究。
馬忠上前用國語詢問包叔錢幣檔口。
與不少香江人一樣,包叔不會國語但能聽得懂。
熱心的包叔親自帶馬忠去了一家實惠的兌換店。
為了感謝他,馬忠隨手拿了一盒剛買的甜點送他以表謝意。
包叔以糖尿病不宜吃甜食為由婉拒了,但他們彼此留下了聯系方式。
包叔平日說粵語,能操一口非常純正的英式英語。
馬忠那會兒還不會說粵語,但基本都能聽得懂。
就這樣,馬忠說國語,他說粵語,偶爾說點英文,他與包叔這么多年來相談甚歡。
包叔本出身也不凡,他生于船運世家,不是那個包船王家,但也有點宗族關系。
據他描述,其祖上在香江開埠時便開始經營船運生意。
此后百年代代承襲祖業,到其父親這輩,包氏商船已遍布從香江到倭國、婆羅洲、y國、美利堅國的航線及碼頭,家世顯赫一時。
包叔出生這年,李家成依靠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長江塑膠廠。
李照基剛開始做黃金及外匯交易,尚未嶄露頭角。
“船王”包宇才剛到香江一年,與人從事物資販賣生意,尚未涉足船運。
用包叔的話來說就是,他父親縱橫四海時,還沒包宇剛什么事呢。
那包叔為什么能與馬忠這小年輕成為忘年交?
這其中與馬忠是燕京人也有很大的關系。
原來包叔的母親,王氏,就是出來自于“北平”,她出自大戶人家,“毓秀名門,端莊雅致,溫良聰慧”。
馬忠初見包叔母親時,這位老人家已過六旬,但依然精神飽滿、雅惠持重,不愧為“大家閨秀”。
當年戰爭爆發,北方淪陷,王氏家遇不測,雙親離世,十幾歲的她跟著哥哥帶上家里所有的盤纏,從北平一路顛簸逃到香江。